□李桂红张涛
1935年8月下旬,为配合红军北上,由鄂豫陕根据地开始长征转战到甘肃的红二十五军,翻越泾川的王母宫山,南渡泾河支流汭河,摆出一副佯攻灵台的态势,给敌造成急于“夺路入陕”的错觉,实则西去威逼崇信县城,仍然盯住西兰公路不放,并积极探听主力红军的行动消息。
红二十五军除以少数部队在灵台附近虚张声势外,主力则在灵台、崇信、陇县之间的三角地带,积极探听主力红军的行动。部队所到之地,军领导都派手枪团四处搜集报纸,访问客商,打探消息,极力寻觅有关主力红军的北上动向。
8月27日,红二十五军从灵台的什字、上良一带进入崇信县境,经木林塬北下汭河川,到达县城东五里之关村停留,并派其一部袭扰崇信县城。
其时,时任县长蒲葆阳数日前获悉红军动向,将崇信南区韩生玉常备民团、铜城荆兆文常备民团、锦屏王安邦民团共计二百余人调进城,与城内梁迪福民团二百余人并警察队等武装在城内布防,企图抵御。红军兵临城下,蒲葆阳又动员学校教职员、高年级学生以及城内其他所有精壮人力一律上城协同防守。
中午12时许,红军行进至东门外瓦子岭,先与城内交涉:开放城门,部队进城宣传抗日,公吃公买,不要群众负担,限其十分钟作出答复。
城内以财政局长刘毓凤等为首,以城小孤立无援、兵微将寡、武器缺乏难以抵御为由,主张开城迎接,而县长蒲葆阳坚决主张守城,说城存人存,城亡人亡,任何人不得出城,违者以军法处治。
时限已过,城内不作答复,红军开始攻城,城上也以***等火力还击。不多时,蒲葆阳胆怯心慌,由城南溜出逃跑,这时天降倾盆大雨。红军在火力掩护下,一位连长身先士卒,带领一名战士冲到墙根,用大斧砍劈设置在城门外的木栅栏,守城壮丁扔下一枚炸弹,红军战士当即牺牲,连长身负重伤,攻城失利,时至傍晚,红军停火后撤,退回关村宿营。
当晚,这位连长也由于伤势过重,不幸牺牲,红军在关村掩埋了战友尸体。由于敌三十五师追击甚紧,为了摆脱敌人,决定不再攻打崇信县城,动员当地群众陈廷玺为向导。28日尚未破晓,他们就从关村出发上南塬,到木林(原双庙)的金龙庙一带休整,吃饭。约午后2时许,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由泾川经什字到木林顺塬跟踪追来,到达大庄村,发现红军,一时枪炮齐发,向金龙庙村连连射击。而红二十五军对主力红军过草地的情况仍是一无所悉,这时由兰州乘汽车来援之敌第六师十七旅已到泾川县城,三十五师继续向泾川调动,军首长考虑到一时难以获知主力红军的消息,而敌军日益集中,红军连日在大雨和泥泞中作战,已很疲劳,伤病员也难以安置,继续进行无后方无依托的作战很不利,便决定立即北上陕北,同陕北红军会师。红军为早日到达陕北,未和敌人纠缠,只留少部分兵力还击掩护,大部队折向西顺塬前进,晚上宿营于现黄花乡和锦屏镇交界地——尖孤山周围的姚洼、麻山沟等几个村庄,29日又下汭河川,由赵老沟过河,从铜城上北塬,绕老爷山经平凉大寨塬挺进镇原。
这次红军长征过境,与群众接触甚少,当时百姓还不知道他们是什么队伍,大都扶老携幼躲避村外,后来从留下的传单和纸条上才知是红军。红军过后,跟踪追来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抢掠奸淫,对沿路村庄危害甚重。红军不拉兵,不拉畜,不踏田禾,用过东西一律归还,吃了米面留有钱物,其行为与所宣传的“不打穷人,专打老财”、“抗日救国”等口号完全一致,和国民党军队形成鲜明对照。红军来到崇信,虽时间短暂,但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为配合东北军驻平凉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抗击胡宗南部队的进攻,中央决定由红三十二军、二十八军联合组成追击军,分别从环县和宁夏大水坑出发来到平凉地区。
1937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红三十二军、二十八军由平凉进驻崇信县境。
红二十八军分驻铜城、赤城、新窑的部分村庄,军部设在铜城乡唐湾村,军首长宋时轮等住该村张学文、胡培显、唐文泰家,电台设在朱广华家的土楼上。
红三十二军分驻锦屏、黄寨、九功、木林的部分村庄,军部设在县城,军长罗炳辉住在梁自达家。
红军和国民党县、区政府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崇信县长李刚、锦屏镇公所的关祥瑞和教育界人士也积极为红军筹粮。
1937年2月25日(元宵节),两军在县城关帝庙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军首长到会并讲了话,演出了以打土豪、斗恶霸、军民团结、奋起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气氛活跃,影响很大。
193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七日),两军陆续撤离崇信,进入灵台县境。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