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娜
2015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已从谋篇布局、顶层设计阶段进入深入实施、全面推进阶段。平凉文化怎么向纵深挺进?如何使平凉文化产业成为平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绕不过的话题。
面对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平凉蕴藏已久的文化自信喷薄而发。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切实加大文化与旅游、养生、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大打“融合牌”和“组合拳”,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业业态。平凉,正勾勒起复兴文化“丝路”的宏图。
文化+旅游激发产业活力
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色,格调高雅的景观建筑,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井然有序的旅游环境,高效有素的服务团队……这是如今游览过崆峒山景区游客的普遍感受。崆峒山,这个景点从几十年前的鲜为人知,到如今每年旅游人数以16%—18%的速度递增。今年“五一”小长假,崆峒山更是创造了游客人数5.5万人次和旅游收入700万元的历史新高。探索崆峒旅游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崆峒人的答案是:旅游和文化融合式发展。
当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力不断加大,在平凉市众多景区景点和旅游区县,都焕发出一种新光彩,释放出一种新能量,文化旅游不断深度融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逐步显现。
“要积极学习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做法,强力推动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带动点。”在市委有关会议上,市委书记陈伟一再强调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思想的高度决定发展的广度。平凉市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文化与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相互融合的态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之势强劲。
平凉市以大景区建设为载体,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了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两个核心景区规划。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了大云寺中心区景区建设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旅游景区景点提升工程,开工建设了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泾川文旅综合体花样年美年文化城项目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夯实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基。
文化+养生打造特色品牌
日前,记者走进古色古香、干净舒适的庄浪县中医养生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前来接受中医治疗保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是庄浪县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的具有中医药诊疗、养生、保健等功能的中医养生馆,开展针灸、中药熏蒸等多种中医养生服务。
中医养生馆的中医主治医师刘来明擅长用针灸治疗风湿、类风湿、中风后遗症和神经性头疼等病症,成为百姓信赖的大忙人。2011年刚开馆时,他平均每月才接诊1名外地问诊游客。如今,他平均每一天就能接诊1名外地游客。“今年国庆期间,外地游客来得更多了。”
参观热门景区,不醉心风景名胜,而是来到针灸鼻祖皇甫谧故里平凉体验养生文化。今年“十一”假期,“平凉养生游”成为西部旅游市场的“宠儿”,越来越多的游客暂别所在的雾霾城市,选择在平凉经历一次“中医养生”之旅,享受作为“国粹”的中医针灸、推拿、康复、药膳等保健服务。如今,平凉市已建成中医特色专科46个,中医养生馆11个,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世界针灸拜师基地”。
“我很羡慕生活在平凉的人们,正所谓山水养生、森林养眼、宗教养心、修炼养气、文化养神、中医养身、武术养性、物产养形、气候养颜,这‘九养\’平凉全都符合。”来自山东的游客张志成说。
为促进养生和文化融合发展,平凉市以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广理念养生、美食养生、国医养生、运动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等养生服务,大力发展养生农业、养生膳食、养生用品研发制造等十大养生产业,全力打响“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品牌。
此外,平凉市还开办了“养生大讲堂”,开播《中华崆峒养生堂》电视专题栏目,与建行甘肃分行联合发行了以崆峒山景区为卡面背景的“养生平凉龙卡”,开发了皇甫谧药枕、养生保健茶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养生文化产品。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文化+科技催生新型业态
8月30日晚,由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联手打造的时尚歌舞剧《女神·西王母》在平凉剧院首演。一组组布景画面定格出上古的悠远,一段段浓情舞蹈描摹着女神西王母的光辉,观众在时尚炫丽的光影中品读着西王母雪山降妖、玉帛盟约的瑰丽诗篇。
用高科技手段加强舞美设计,丰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是平凉市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技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元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才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平凉市顺时应势,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初步形成多层次、宽视野、跨行业的崭新格局。
搭建起文化与科技对接平台,扶持引领创意、动漫、影视制作,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成立了静宁智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影视公司,注册成立了平凉广电新传媒公司。研发文化科技新产品,以崆峒山为背景,投资4800多万元研发了《斗破沙城》和《暗月》等网页游戏和动漫作品,研发的立体虚拟动漫平台,填补了全市3D产业的空白。
以“文化集市”为重点,搭建文化产品网上营销平台,加大文化产品流通,纸织画、掐丝画等产品远销省内外。组织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精心实施了“百部微影视作品创作工程”,创作各类微影视作品218部,《大崆峒》、《雁归来》等一批具有浓郁的‘平凉文化特色\’的微影视作品在省、市电视台及微信、微视等网络平台播放;举办了平凉市首届微影视优秀作品展播活动、“睛彩”平凉随手拍有奖征集活动、“问道崆峒·走进平凉”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采访活动。加大文化景点科技元素的融入,开通崆峒山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在线旅游交易规模和服务不断扩大。
文化+节会提升知名度
十国国际职业搏击争霸赛、“金百顺杯”第五届全市钓鱼锦标赛暨陕甘宁钓友联谊赛、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崆峒山赛,首届国际崆峒武术节、第十四届“青海农信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凉段比赛……虽然这些精彩的赛事早已落幕,但赛事期间的那些“欢乐乐章”依然留在心间。
比赛事期间游客数量不断冲高更引人关注的是,今年的赛事和节会明显呈现出了非同往年的一个特点:求量但更求质,做文化重于做人气。尤其是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崆峒山赛,以“运动养生”为主线,串连展示平凉养生商品、养生生态旅游、养生精品线路等,传递出“运动、养生”的文化理念,引起省内外各界的热烈关注。
无论是2015中国·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女性文化交流活动、“平凉保险杯”四季崆峒摄影大赛,还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全民健身在陇原、百万农民健身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平凉的节会经济已开始从聚拢人气逐步走向经营文化,从根源上挖掘或赋予各类节会以平凉历史文化底蕴,真正实现了“近者悦、远者来”。
文化+金融增添“助推器”
“跟银行谈贷款,总是谈着谈着就没了下文。”平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企业经理的一句感叹,道出了文化产业企业在投融资中面临的最直接问题——融资难,尤其对于文化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缺乏资金,企业寸步难行。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由于需求的特殊性,存在高风险性,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但是文化行业可以用来银行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少。平凉在文化产业通融资方面一直存在渠道单一、信息不通畅、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平凉把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作为优化金融服务的新环节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载体,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不断挖掘文化的发展潜力。分类梳理文化产业项目21项融资需求21.4亿元,列入省、市《项目融资对接目录》,提供给市内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建设项目等文化产业项目已争取银行授信近10亿元,获得信贷支持近5亿元。
平凉在围绕旅游、养生等文化产业,创新融资方式、融资途径和融资机制,推出了五贷一透、网贷通、商贷易、联保贷、平凉崆峒山主题卡等一系列产品服务。同时,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崆峒旅游集团等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鼎盛传媒公司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崆峒旅游集团6亿元、AA+的企业债项目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受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全方位为发展融资,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融资22.5亿元。至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实现签约项目23个,招商引资签约金额43.13亿元。
文化+农业延伸产业链条
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果树林整合成了城里人闲暇休憩的好去处;一畦畦瓜地、菜地连缀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牧歌田园;一个个古老的农具成了城里人品读农耕文化的珍贵物件……
如今,崆峒区寨子街村、赵堡村、史家沟村,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红河乡田赵村、泾明乡白家村,崆峒区花所乡天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和农业示范园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在这些地方,不但可以游山玩水,还能摘田园果、吃农家菜、品自酿酒,为休闲娱乐增添更多精彩。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平凉市积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和农业创意文化,实现了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农业生产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的途径。建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农家乐”213户,建成农耕文化展馆10个。组织农民艺术家成立销售公司,生产民俗工艺产品,提供销售平台,打造农村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制作销售剪纸、皮影、纸织画、泥金画、根雕等民俗文化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当地供给,拓展和完善了文化产业链。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