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
翼兽形铜提梁盉
翼兽形铜提梁盉
时 代:春 秋
出土地点:泾川县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说文解字》载:“盉,调味也。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也。”中国古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饮时,讲究按一定比例加水于酒中,用以温或调和酒水的浓淡,所用容器即为盉,其器型多为圆口,腹部较大,有鋬或提梁以便于倾注,盛行于商周时期。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翼兽形铜提梁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集东西方艺术风格于一身,甚为罕见,为国家一级文物。
翼兽形铜提梁盉,1962年出土于甘肃省泾川县金明乡。高30.2厘米,纵20.8厘米,横22.5厘米。盉体为一四足怪兽:兽首微昂,张嘴为流,流口略残;短尾略翘为鋬;兽腹深圆为盉腹;兽腿低矮粗短,趾爪向前,即为盉的四足,足后关节后凸处,还铸出禽类特有的翘骨;提梁为扁带式,呈龙形,其首尾分别固定于兽的首、尾上方;注口开于兽脊正中,短颈,有盖,盖中心饰一似鸟形的小兽钮,盖面饰一圈变体龙纹,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连接;器腹两侧各浮雕一飞龙,龙体遍饰鳞纹,作回首状,并各有5条扬起的羽翼。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全器从造型到纹饰,皆有兽、鸟、龙三个艺术元素,搭配和谐,浑然天成,其美学构思可谓匠心独具。而其以翼兽形象作为主体装饰的做法则更为罕见,就目前所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容器中,这件翼兽提梁盉尚属孤品。
学界普遍观点认为该器所采用翼兽造型的原型为西亚神话中的神兽格里芬(griffin),传说此神兽可口喷烈焰毒水,相当凶猛。关于这一艺术主题的起源很早,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就已经出现于两河流域,并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是古代世界最有国际性的艺术主题。有学者认为这一艺术题材在中国艺术中的出现时间为春秋中期或晚期,是从那时突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至于其传播路线则相对复杂,既可能从新疆方向接受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即陆上“丝绸之路”),也可能从内蒙古和东北接受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即草原“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早在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就一直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秦人、戎人及匈奴、月氏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承担着与更远西方交通贸易交流的中介。此盉的出土地泾川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主干道之一——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必经之地。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的《驿置道里程简》中对此条线路有详细记载:“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茨置三十五里,茨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月氏至乌氏五十里,乌氏至泾阳五十里。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中间虽有缺字,但可看出此路线与今天西兰公路长安至固原段线路基本一致,泾川为其必经之地。据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学术考察队考察后认为,北线早于其他二线,而且距离最近。春秋时期,泾川一带为秦国腹地,故而有学者认为此提梁盉为秦器。秦人的活动中心处于华夏文明与西北戎狄文化的接合地带,就现今考古发现看,许多秦器的确皆兼具中原与外来文化因素。该铜盉以西亚传说中的有翼神兽为造型,辅以龙、鸟等中国传统纹饰,完美体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物证。
(甘肃省博物馆 茹实)
新闻推荐
泾川原创秦腔剧《吴焕先1935》首演成功本报泾川讯(通讯员惠程华通讯员罗保虎)近日,由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王羲焕编剧、泾川县秦剧团编排的红色革命题材秦腔剧《吴焕先1935》在泾川县首演成功,为纪念...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