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来,静宁县共实施一事一议项目474个,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47亿元,村民筹资筹劳9580万元。实施项目包括硬化村道,砌筑水渠,建塘坝、提灌站,修桥梁。甚至是建设村内垃圾收集点、公厕等其他环卫设施,以及设置路灯,栽植绿化树,修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等。
□本报记者李娟淑
“整个工程下来大概能花费300多万,村民每人只掏了120元就解决了问题。”静宁县界石铺镇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吕克森告诉记者。
“原来村道是土路,连个水渠都没有,一下雨,水就满路淌。现在好了,硬化村道的同时配修了排水渠。国道两边砌筑了花园,还栽植了景观树。你看,是不是美丽整齐多了?”
对于国道312线直穿而过的七里村,优越的区域位置曾给全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随着时代发展,七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沿国道两边破烂脏乱的民居让村容村貌大打折扣。今年初,通过村委会组织,群众民主评议,决定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方式对全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后,让一度陷入筹资筹劳难困境的静宁农村小型水利、道路等公益事业建设有了新的解决渠道,农村公益事业打破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局面,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静宁农民正在深切感受着公共财政阳光般的温暖。
界石铺镇朱山村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村小学被震坏,随着学生全部撤走,学校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去年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将学校改建成了村集体办公场所和村文化活动场所,硬化了操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案,并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与七里村村民筹资不同的是,朱山村村民按照评议结果,每家派出相应劳力抵资,其余资金由财政奖补。
按照“村民自愿、村民受益、民主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选定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目前,各乡镇筹资面和筹资率达到100%,村民参与改善村内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
七里村村支书吕克森告诉记者,当初按照规定在全村公示以后,确实调动了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也提高了。
“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保障广大农民参与公益事业的话语权,畅通农村公益事业民主决策渠道的同时,明显改善了农村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民主化程度提高,农村集体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无形中使得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融洽了。”静宁县财政局负责人李强说。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