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静宁新闻 > 正文

红色圣地 绿色家园——红色小镇界石铺的长征新故事

来源:平凉日报 2016-10-24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李玉成

刘英娜/文

杨昕/图

“欢迎来到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这些话,解说员张婷说了好几年,今年说得最多。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来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参观的人数达到4000多人,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

“这几年红色旅游逐步升温,今年又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馆的接待人数预计能达到35万人。”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李鹏程介绍。

界石铺,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部队联络的重要枢纽和纵横穿插的通道,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长征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期间先后五次到达静宁,其中三次经过界石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红军领导人,9位元帅、8位将军、47位上将、161位中将及千余名少将曾在静宁宿营或战斗过。如今,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已经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基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很多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值得纪念,每段历史都需要铭记。”《陇东报》记者巩大洲道出了众多参观者的心声。来纪念馆参观的有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有离退休的干部职工,有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有媒体从业人员,有党员、学生、普通群众。在这里,人们回望历史、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不忘初心,用心感受长征的精神内涵,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并触摸和了解红军走过的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继红村,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所在地。1935年、1936年红军长征从界石铺经过,就驻扎在当时的继红村、高堡等村舍。80多年过去了,村里的老人们依旧记得当时的情景,红军的故事也一直在这里流传。

“最近,静宁县高界镇继红村农民王志和家双喜临门:年过半百的王志和夫妇连续3年向国家交余粮过万斤,受到表彰;在西藏服役的小儿子荣立三等功。”这是1992年12月23日《平凉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二老交粮年年过万四子保国喜报频传》中的一段话,故事的主人公,继红村农民王志和今年已经80岁了,依旧耳聪目明。

老人回忆,1937年他出生时,红军离开界石铺已经一年,听父辈们讲,当年红军经过时,村民们最先看到的是背着背夹,拿着大扇鼓的宣传队员,他们讲着顺口的调调,告诉大家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大部队来时,村民们并没有像遭遇“马家队伍”那样害怕,也没有举家逃离。他们看到张家驿站门口站着背枪的战士,却不知道那里就住着日后心心念念的毛主席。

解放时,已经12岁的王志和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一直给地主张士俊拉长工的父亲和叔父终于分到了土地、宅院,一些农具和一头驴。“真是翻身了”的王志和干了30多年的村干部,还把四个儿子全部送进了部队,“没有党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啊。”

如今,子女都已在外成家立业,王志和与老伴在家安度晚年。前几年,镇上号召纪念园附近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王志和积极响应,以70岁高龄开始创业,办起了农家乐。他整修了房屋院落,换上了铝合金门窗,铺上了地板砖,安上了抽水马桶,在房前道路两侧种上了松柏、马鞭草、波斯菊、大丽花,“尽量给游客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王志和家的上房里,墙壁上贴着老人多年来获得的各种奖状,挂起的相框里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画像和照片,还有老照片、剪贴报、全家福、条幅字画,记录着老人的生活印记,也处处体现着他对党和祖国的忠诚。

“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我还给他们讲红军长征的事情。”王志和指着一张与北京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的合影,他被一群年轻的脸庞簇拥在最中间,“党的恩情不能忘,长征的精神要永远传下去。”

站在继红村村部,就能看到对面阳洼山山腰三个大字——“界石铺”,这三个用柏树“种”出来的大字是2013年继红村的群众栽植的。在85度的斜坡上“种”字并不容易,一笔一划要看得清楚,树的高矮、多少、间距一点不能含糊。继红村村支书张生贵带着乡亲们整整干了2个月,“当时这边山上种,对面山上专门有人拿着望远镜指挥,现在咱们站在这儿看着不大,实际上每个字占地有两亩。”

阳洼山上有大片的树木,大多是杏树和桃树,这个时节望过去,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浓烈。“等到春天花开的时候来看,漫山的桃杏花,非常漂亮。”界石铺镇党委副书记任伟的介绍勾起记者无尽想象,春季到界石铺来看花,那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开满山坡、占满川道,一定蔚为壮观。春华秋实,到了收获季节,一棵棵果树又都成了乡亲们致富的摇钱树。

“按照我们的规划,就是采用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发展的模式,把界石铺打造成‘红色圣地、绿色家园\’。”任伟说,早酥梨是当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以继红村为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果园,全村的早酥梨栽植面积达到1300亩,按照今年的价格,一亩早酥梨的收入在四五千元。从前年开始,镇上又在高堡、李堡等村大力发展大结杏这种既是绿化树种又是经济树种的果树,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帮助群众致富。

风站梁,是界石铺镇朱山村与邢岔村的交界处,海拔1900米左右。在这里望去,山腰处层层新整修的梯田,刚刚覆上的地膜一条条排列得非常整齐,往上看,山顶是退耕还林之后种植的已经长大的生态林,再往下看,山底还有苹果树,一座山自上而下被分成了不同的种植区域。“生态林山顶盖帽、旱作农业缠腰、果树山底裹脚、沟底生态造林”,任伟念出的“口诀”朗朗上口,这就是在山区扶贫,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的模式。

旱作农业,也是界石铺镇今年主打的特色产业。沿着新修的22公里铺砂产业路,绕华家岭一圈,可以小窥界石铺镇12000亩旱作农业的壮观景象。田间有群众在使用机械覆膜,已经覆好的地膜正在努力保墒,确保来年能顺利种上马铃薯。

1935年10月4日,红军陕甘支队右路一纵队进驻界石铺镇高堡村,队伍列三行入西门,在关帝庙、城楼、群众家中各处住满。1936年9月,红一军团在此驻扎40余日。

这段历史在高堡村史馆红色记忆展厅有详细记述,村史馆还整齐地摆放着由翟云所编《高家堡志》。翟云,是当地一位村民,今年已近九旬,在老人的记忆里,红军到达高堡村时,由于长期行军,身体消耗大,面色憔悴,红军战士大都穿三道弦鞋,头戴草帽斗笠,身着青灰色军装。即便如此,在截获敌军物资时,仍旧分发给群众,并将地主罗云秀家的粮食、粉条分给穷人,还帮群众干各种农活。

“建这个村史馆的目的就是希望教育更多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高堡村村主任关尚会说,村史馆集民俗体验、历史回顾、传统教育为一体,是界石铺镇依托红色圣地,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界石铺这几年面貌变化这么大,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群众始终秉承着红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任伟说,80年前,红军长征经过界石铺,给当地带来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如今,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带动当地发展,是界石铺人必须做好的功课。

“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以来,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迎来了县直和各乡镇许多党员干部,在此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英烈。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也因此成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下一步纪念馆会继续完善,维修加固毛泽东旧居、红军楼遗址,复原彭德怀界石铺上河旧居、周恩来郭家油坊旧居,复原中共静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原貌。”任伟说,除了参观部分,还会增加体验区,利用实景设计,让游客能更真实地感受当年的战火硝烟、生活境况。

从静宁县城去往界石铺的路上,能看到沿线有个别群众在出售苹果、梨子、葫芦等,但并没有多大特色,在纪念馆附近也没有类似的服务中心。“缺少旅游产品”张生贵在想,让村里会编草鞋、斗笠,会做衣服的老人,做一些红色特色产品,吸引游客。“等红色旅游一条街建成了,就可以让村民发挥所长,各显其能。”按照镇政府的规划,对界石铺镇街道、继红村实施统一改造,分区布置,发展集培训、住宿、餐饮、接待和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一条街,解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问题,让群众吃上旅游这口饭。

新闻推荐

果园里装上了摄像头

□本报记者李娟淑8月29日,在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有机苹果种植基地,记者看见在果园一侧的一处制高点上,矗立着一个高杆,顶端安装着摄像头。“那是36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乡农产...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红色圣地 绿色家园——红色小镇界石铺的长征新故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