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娟淑
日月逢九庆白首,重阳佳节敬老情。10月9日,九九重阳节,记者在静宁县文化馆的“一张照片”大型摄影活动摄影成果展上看到,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这张照片是我拍的,居然入展了,快看!”摄影志愿者李喜娥指着一张照片兴奋地说。喜娥拍摄的这张照片上面,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正在自家院子里,端着簸箕簸麦子,虽然满脸褶皱,但笑容却像暖阳般灿烂。
据了解,本次摄影展共展出优秀摄影作品80余幅,拍摄内容主要为:贫困老人!2016年6月中旬,静宁县文联倡导开展“一张照片”公益活动,得到了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摄影志愿者招募公告发布后,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踊跃报名,最终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50多位摄影爱好者组成了一支爱心志愿者摄影扶贫队,他们中有在校大学生、公司职员、私企老板、个体户及自由职业者,还有少数人是领导干部。
摄影志愿者周小强告诉记者,他是一家洗车行的老板,也是县摄影协会的会员,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他拍摄的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告诉他,在这之前,除了村上给他拍摄过低保证件照外,这辈子老人再没拍过照片。而另外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也说,她一辈子待在山旮旯里,从未去过县城,更未拍过照片。
周小强说,对志愿者来说,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让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了解农村艰苦的生活现状,一方面提醒自己懂得珍惜和感恩,另一面可以激发志愿者传递爱心意识。
志愿者从7月份开始,分两组开始进入拍摄状态。利用一月多时间,总脚程近2000公里,走村串户为22个乡镇的29个预脱贫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摄照片。
静宁县文联主席陈宝全说,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服务群众,传递爱心,激发人们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记者发现,每张照片都取了醒目的标题:《待》《依靠》《‘衣\’往情深》《梳头》《慈母手中线》《筑家的欢乐》《兄弟》《掐麦辫》《打扮》等等……
“我最喜欢这张《待》,照片上的老人表情坚毅,眼神沧桑,但充满希望。好照片能折射出一种思想。”正在观展的李满强现场评论自己喜爱的摄影作品。
记者从这些照片上可以看到蹲在村口吸旱烟的留守老人,手牵手颤巍巍走路的老姐妹,“高高在上”修房顶的老人、羞羞答答给老伴打扮穿新衣的老婆、孙女给梳头的奶奶,还有放羊的、喂牛的、喂鸡的老人,碾场的、扬麦子的、擀面的、编草帽的、捡杏胡的、纳鞋底的老人,以及围着老锅台烧火的老人、手拿收音机听戏的老人、低头玩手机的时尚老人、村务公示栏前关心村务的老人、电视机前看新闻的老人……
从照片上能够反映出静宁农村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等更多的东西,包括那些日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老式农用工具磨子、镰刀、镰夹等,还有农村的饮食油饼、拌面等,甚至即将消失的“三寸金莲”……
“这些照片反映和记录的东西很多,太珍贵了。它的价值意义已经超出了‘传递爱心和记录山区老人晚年生活\’的拍摄本愿。”观展群众武瑛感叹说。
本次活动中,50位摄影者为贫困村的1114位70岁以上老人每人免费拍摄了1张肖像照和5张生活照,同时还为51个村民小组的群众拍摄了全家福。
“以前从来没有全村的人拍全家福的事,很感谢县文联和扶贫办组织的这次活动。”一名志愿者指着一张66人合影的“静宁县界石铺镇谷湾村的‘全家福\’”告诉记者,他的老家也是贫困村,在本次活动中,也拍摄了这种全家福。“照片上的都是留守者,到年底,那些出门打工、没被拍进全家福的人回来看见这张照片,估计会有些遗憾吧!”
据了解,本次公益活动拍摄的6000多张照片,将会在冲洗后全部免费赠送给老人们。参加本次展出活动的该县扶贫办主任吴国锦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形式的多样化。
本次公益活动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以及省市县众多媒体相继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你看,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大型摄影活动摄影成果展刷屏了!”志愿者李喜娥现场向记者展示本次活动在手机微信上的反响。
新闻推荐
静宁讯日前,静宁县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全县电子监控全覆盖。截至目前,在城区严管街及重点管理路段,安装高清违章抓拍照相系统28路;在33处十字、丁字路口安装信号灯抓拍照相...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