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静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句名言道出了身为教师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怀,也道出了教书育人者的无私和奉献。王海燕正是这样一位老师,他凭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29年来,始终用一个“爱”字教育每个学生,把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
今年49岁的王海燕是灵台一中教师,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优秀教师。
身为一名数学教师,王海燕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他认为,第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第二要注意学习上的细节和学习习惯;第三要保留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只考虑眼前的考试成绩。他把提升教学技能当作一生的目标去追求。为此,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课深受师生欢迎。
“王老师讲课,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将所有的难题变成了乐趣,不知不觉中便将我们领进了求知的忘我境界之中。”一位同学曾在作文中这样评价王海燕的数学课。严谨执教和辛勤的付出,使王海燕的教学成绩突出。在2012年高考中,他任教的文科、理科数学人均分分列全县第一,全市第一,受到灵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嘉奖。为了更好地带动青年老师快速成长,2013、2014学年学校安排他担任高一、高二数学教学及备课组长,除其自身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外,也带动全组发展,突显了群体优势,受到了学校的肯定。
在29年的教学生涯中,王海燕将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家对于他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甚至没有时间去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在一中11年,王老师连续多年出全勤,即使母亲重病住院期间,也没有耽搁学生一节课,常常是下了晚自习后才去医院陪陪老人家。在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年近五旬,仍然担任班主任,也是一中年龄最大的班主任。他担任两班数学课教学,承担学校安排的各类讲座、高三学生的培优补弱、志愿咨询、青年教师培训等工作,满负荷运转,从不言累,同行戏谑道:“那是一头老黄牛,驮多少,都能保质保量。”
王海燕深知:爱岗敬业是为师的核心,正己爱生是为师的灵魂。他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他认真研究学生、深刻分析教材,经常牺牲节假日,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真心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早晨六点半,一中宁静的校园里便会有一阵匆匆的脚步声,校保安总会打趣地说:王老师又是第一个到校。在黎明时分,当人们还在梦乡中的时候,王老师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时时关注着学生,即使课间休息,都要到教室转一转,晚饭经常在办公室随便吃点,他常常陪学生学习到晚上九点半,查完就寝,送走最后一个学生,才披着星光回家。
虽然工作又累又苦,但当王海燕看到他所教的学生一个个成绩稳步上升时,就感到无比的欣慰。他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教学组内每一名老师。在他的引领下,数学组的老师们人人争做先进,新的教学新秀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也带领着灵台一中的数学教学水平走在了全县的前沿。
在教学实践中,王海燕坚持教学研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近两年有4篇论文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小学电教》、《课程教学研究》等国家级期刊上。2010年,王海燕作为平凉培训点班主任,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项目中,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班主任”;2012年获“灵台县首届优秀人才”奖。如今,王老师正带领着一中的新课程实验团队,在“521循环穿插”教学法实验课题中不断探索。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