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广播电视台李鹏飞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活动,让我从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教育,我深切体会到要做好新闻工作必须扎根基层,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第一线,才有可能拍到和写出又真又活的电视新闻,并使群众喜闻乐见。
2012年10月,为响应“走转改”活动,我与我们《百姓天地》栏目组的同事,深入灵台县最偏远的龙门乡代家庄,采访拍摄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袖珍型”代家庄初级小学的教育情况。在那里,老师的坚持,学生的好学,村民的憨厚,全村落后的生产生活,让我心灵受到了震撼,让我眼里充满了泪水。伴随着责任和良知,我们在那里蹲点了3天,认真采访制作了电视专题报道《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因为采访扎实到位,又做到了与采访对象心贴心交流,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巨大,并先后获得了2013年度全省县级优秀稿件电视专题类一等奖和2014年全国县级优秀电视社教类二等奖。我知道,如果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我们的报道是得不到这样的好评。
今年6月下旬,全县遭遇低温霜冻灾害天气的袭击,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害。为了充分展现人民群众霜冻天气里的生产生活状态,25日晚7点多,我与3名同事一起出发去独店镇姚景苹果园蹲点采访,我们在寒夜里苦等到凌晨两点多,终于采访拍摄到了《灵台县积极应对低温霜冻天气大力开展抗灾自救》新闻,这件新闻第二天在市、县电视台同时播出,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画面奏响了灵台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生产自救的最强音。我知道,如果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我们的报道是打动不了观众的。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县台积极策划了《记者观察》、《春耕进行时》、《新春走基层》、《寻找最美灵台人》和《聚焦重点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活动。我和我的同事以这些活动为契机,分时段开展起了各种宣传报道。除了台里策划安排的活动以外,我们一线记者积极主动与基层的乡镇和村社保持联系,深入挖掘基层新闻线索,利用时政新闻采访的空档,长期坚持跑基层,养成了深入基层,深入实地的良好采访习惯。期间,我采访报道了诸如胃癌“园丁”扎根山区任教36年、寒夜守护温暖的“锅炉工”、传承发扬“武社火”的80后小伙郭浩亮、养鸡致富的残疾人蒋勇、贫困户变身“产业户”的李永田、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的“蘑菇大王”马宏林等百余条群众认可、生动感人,接地气的好新闻,切实增强了自己的群众观念,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通过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落实和长期的基层锻炼,我深切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一定要一走到底,走到最基层。只有走进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当中去,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深入基层的时候,我们还要真正的“俯下身子”,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有了对群众的深切体会和认识,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同时,我们还要要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写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