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撰稿:田珉李世恩
撰稿:孙越彭晓军
压题照片:张森林
【画面】詹姆斯·罗斯顿接受针灸治疗的再现。
【解说】1971年7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住进了一名神秘的病人,他就是《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
此时,他正在经历一次新闻探险---对红色中国进行报道,然而,病魔却击倒了他。
在救治的关键阶段,协和医院的医疗小组使用一种罗斯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治疗方法。
“医生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用一种细长的针在我的右外肘和双膝下扎了三针,同时用手捻针来刺激我的胃肠……不到一小时,我的感觉明显好多了。”
一周后,康复回国的罗斯顿把这个奇妙的经历刊发在《纽约时报》上,一时间,西方世界的人们开始着迷于这神奇的“中国针”,在他们眼里,小小银针,蕴藏着那个神秘国度另一个难以捉摸的奥秘。
【画面】甘肃灵台县中医院大夫们在上针灸课。
【解说】这里是甘肃灵台县中医院的临床课堂,今天,老师讲授的就是那曾经让罗斯顿惊诧不已的针灸技术,在崆峒大地,针灸医学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在当今世界,它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然焕发生机的古老医疗手段;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古老东方的神秘气息。
【画面】针灸治疗的镜头。
【解说】悬腕如执虎,意思是拿针的手腕,看似漫不经心,却需要注入降服猛虎的内力。下针如走蛇,是指下针时的劲道,要象灵蛇在大地上逶迤前行,看似柔弱,其实活跃敏捷。
传统的针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种;而组合施治的手法更是变化无穷。
在古人眼中,人正是微缩的宇宙。天有四季,人有四肢;一年有365天,人体也有365个穴位,这些古雅的名词,代表着人体一个个连接经脉,贯通周身的穴位,而每个穴位的得名,都有着特殊的掌故。这个穴位,取自地名。在浩大的华夏版图内选取这个地名一定是有着特殊的用意。
【画面】灵台县的镜头皇甫谧雕像和《针灸甲乙经》的镜头。
【字幕】(灵台)。
【解说】这里是位于崆峒大地的灵台县,1700年前,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人在这里--他的故乡,写成了《针灸甲乙经》,他就是魏晋时期知名的文士皇甫谧,直到今天,他的著述依然是针灸医学权威著作,而皇甫谧本人,被全世界公认为针灸医学的集大成者。
在他为穴位命名的时候,他特意以家乡的地名命名了穴位,似乎向后人暗示着他和这片土地的特殊缘分。
【画面】朝那皇甫湾的镜头。
【解说】皇甫谧出生在灵台,却少小离家,在中原大地渡过自己的青壮年。在当时,他以学问深厚,文笔精妙而驰名天下,左思的《三都赋》因为他写就的序言,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画面】汉末兵荒马乱的影视资料镜头。
【解说】他所在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的第二个大分裂期,从东汉末年直到三国西晋,动乱频仍,在皇甫谧的家乡安定郡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由汉初的14万多锐减到2万多。许多地方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蒿里行》成为那个悲怆年代最好的注脚。
对于每个生逢乱世的人来说,只能苟全,难得闻达。皇甫谧本来学富五车,但那个世道注定了他匡扶社稷,位列公卿的理想只能是南柯一梦。
【画面】皇甫谧的再现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公元254年,进入不惑之年的皇甫谧看厌了纷繁乱世,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离开政治中心中原地区,回到自己的崆峒故乡。
这里,是天下闻名的崆峒山,在干涸粗狂的黄土高原,它和它所俯瞰的崆峒大地,恰如万里荒原中生机盎然的绿洲;西有六盘,东有关山,河川水系纵横其间,那些庞大的山系和河流象巨大的手臂与经络,为这片土地生发涵养着孕育万物的湖沼,森林,草甸以及丰富的物产。
有温润气候之天时,有丰厚物产之地利,有故土风情之人和,奇秀崆峒,正是采菊东篱的归所。如果说贴近自然,与天地相感的休养生息是名士所慕,纷纷乱世中,又有几处能媲美自己的崆峒故里呢?
【画面】崆峒山王道长的镜头。
【解说】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王道长来说,他同样深知崆峒的妙处,云游四海,见多识广的他最后决定在这里修行,静修打坐,洒扫庭除,林中采药……在浮华喧嚣的尘世,总是有这样一方乐土留给素心人。
对于那些归隐崆峒的人们来说,自然与生态自是吸引他们流连忘返的魅力所在,而四千年前崆峒之上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更是让这片山林充满难以言说的气场。
那个传说是关于一场对话;那次对话是关于一个人类永恒的问题。
【画面】星空的镜头。
【解说】在浩渺多变的宇宙中,面对逝者如斯的岁月,人总是显得渺小而无力,怎样让躯体茁壮,生命康健,是万物之灵的人不息的渴求。对此,每个伟大的文明体系都做出了自己的探寻。在黄河流域的崆峒山巅,华夏民族迥异而独特的生命健康理念因为一次对话得以发端。
【画面】黄帝问道碑。
【解说】提问者是万人之上的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他想知道健康生命的秘诀,回答者是隐居崆峒的圣贤广成子,他的话语让黄帝如醍醐灌顶。
【同期声】中医学者罗大伦:广成子告诉他呢,实际上如果国家里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清虚无为,能够放下一切,自然逍遥地生活,这个国家就治理好了,那么,这次会面,这些内容实际后来变成中国道家的一个文化的源头,那么甚至很多内容,在《黄帝内经》里也被收入了。
【画面】崆峒山上黑虎灵官洞上黄帝问道的砖雕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记录下这次谈话,或许这只是华夏先民对于生命健康思考的集体结晶,但古人相信,只有那些伟大的名字才配为这样的思考代言和发声,只有那充满灵性的山岳才能见证这样启迪心智的对白。
于是,在中国人心目中,清幽的崆峒,就成了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原点。
【画面】再现,皇甫谧在写字的镜头。
【解说】回归崆峒的皇甫谧,曾说过这样的话:“天所赋予的是生机,地所赋予的是基础,两相结合,万物才有生生不息。”(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
说这话时,那曾经立志经纬天下的儒生已经变成了恬淡静守的养生者,潜移默化之间,他在先祖问道的地方找到了另一种式样的生活。
然而,不期而遇的变故,毁掉了他所有的梦想。
【画面】再现,皇甫谧拔剑自杀,家人拼命夺下。
【解说】公元256年,皇甫谧的日记里记录下这个凶险的经历,他本人在这年,一下跌入生命的低谷。
【画面】再现,皇甫谧患病。
【解说】这一年,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各种痛苦的记忆。
“身体大半已经失去知觉,右腿开始萎缩,最近十年中有九年是在这样的痛苦中苟延。”(原文:“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
【解说】按照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分析,皇甫谧患上的是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症历时漫长,患者开始是频繁发热,关节肿痛,逐渐活动不便,最终破坏心脏功能。
即便在医疗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风湿性关节炎依然是让医患双方都头疼不已的重症。
【画面】再现,皇甫谧喝中药。
【解说】为了活下去,精通医理的皇甫谧想到了用草药治疗自己的病患。三国时代,本是乱世,但杏林却名医辈出,被称为建安三名医的华佗,张仲景,董奉,推动传统医学,使之得到长足进展,很多草药配方,至今仍然沿用。
【画面】平凉医专的老师们在整理药材标本。
【解说】皇甫谧的故乡,以盛产多种中药材闻名,今天,根据科研人员的统计,整个崆峒地区,药用植物的品种在5000种以上,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只记载了1892种中草药。
【画面】韩忠义大夫在关山考察药材。
【解说】年过花甲的韩忠义,是关山脚下的名医,几十年来,他踏遍青山,遍尝草药,为它们留影存档,据他统计,仅仅关山一地,就生长着1900多种可以入药的植物。
根据皇甫谧的自述,他本人为了治疗疾患,也大量服用了产自本地的草药。无奈,对于风湿这样的顽症,当时的医者仍然无法拿出行之有效的药方。
【画面】针灸治病的镜头。
【解说】此时,《黄帝内经》中介绍的针灸之术成为他最后的希望。
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用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和穴位的传导作用,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进而治疗疾病。
按照黄帝内经提示的办法,通过在经络的特殊节点施以针灸疗法,可以让血脉得以畅通,让麻痹的肢体重新充满活力,而这,不正是医治风湿的关键所在吗?
【画面】再现,皇甫谧给自己针灸。
【同期声】中医学者罗大伦:《黄帝内经》提出了有三百多个穴位,但实际上他只写出了一百多个穴位的名字,而且这个穴位怎么去调整、怎么去操作,具体方法还写的比较简略,那么,如何用这些方法去调整,像严重的风湿病,这么复杂的疾病实际是需要探索的,在病痛中的皇甫谧呢,这时候痛定思痛就开始用这些理论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尝试。
按照西医学的分类法,风湿属于免疫系统疾病,看似简单的针灸治疗如何能针到病除?今天的中医工作者们大致分析和还原了风湿病的针灸施治过程。
【画面】针灸治疗风湿的镜头。
【解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治疗气病关键,阳经,主管人体阳气,激活三条经脉是治疗风湿的关键。
通过针灸三条经脉上的手三里,足三里,曲池,内关,阳陵泉,髀关等穴位,打通整个经脉,让气血贯通全身,驱除湿寒邪气。
自近现代以来,针灸医师还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更加神秘的“烧山火”三层进针法,也就是说,把进针的空间分为天地人三层,分三层进针,口诀是: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一寸之内,三出三进。
【画面】再现,皇甫谧给自己针灸。
【解说】当然,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描述,不过是施救过程的一个小说化概括,当年皇甫谧自救的真实过程一定是充满了漫长无涯的失望,徒劳和痛苦。历史记载,皇甫谧花了整整十年,才通过针灸,让自己重获健康。
【画面】再现,皇甫谧避诏不仕、崆峒山的镜头。
【解说】他痊愈之际,中国历史也走入了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新王朝的皇帝仰慕他的盛名,几次招他入仕,但他都一一回绝。
他后半辈子,一直留在故乡,伴随崆峒--这座让他领悟了无为,又教会了他有为的大山。
【画面】再现,皇甫谧写字的镜头《针灸甲乙经》的镜头。
【解说】时至今日,他毕生的心血之作,十二卷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依旧是针灸学科沿用的标准教材,被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使用。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医疗著作。
【画面】再现,皇甫谧患病、针灸、写书的镜头快切。
【解说】21世纪,或许不会有人知道,这部古老医书的作者,所经历的由治世、养生、再到医天下的人生故事,而故事所揭示的清静无为中的康健有为,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朴素而深刻的生命智慧。
【画面】皇甫谧雕像的镜头。
【解说】今天,皇甫谧以及更为久远的崆峒问道,为这片土地奠立下深厚的养生文化根基;即便往事越千年,崆峒大地的人们,依旧自豪地坚信,他们祖辈凝练出的生命智慧,历久弥新。
【解说】源于经络理论的中式养生保健法,在二十一世纪的崆峒大地,依旧保有鲜活的生命力。
【画面】各种带皇甫谧字样的标牌、做菜的镜头。
【解说】热闹熙攘的城镇中,遍布各种以皇甫谧命名的诊所,医院,养生场所,就连民间的食疗菜系,都冠以皇甫谧养生宴的名号。人们相信,取了这样的名号,无疑会给自己带来美誉和好运。
【画面】平凉医专的学生们在上针灸课。
【解说】年轻的学子,在针灸技法的研习中领会着先人那穿越时代的智慧。对他们来说,这是可以学以致用的技术,也是古老的生命奥秘。
【画面】韩忠义大夫在关山考察药材的镜头。
【解说】而对于韩忠义来说,这些小小的花草都是大山的精灵;因为有了它们--这些生机盎然的生命,我们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里才会与众不同。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