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郭海凤
在灵台县新开乡冯家山村,有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养牛场,老板是陕西咸阳人,名叫李哲辉。
初夏的一个早晨,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了44岁的“牛老板”李哲辉。
李哲辉说,办牛场之前,他在建筑行业打拼,一年四季到处奔波,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忙不完的应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厌倦那样的生活,在他看来,简单、自在,才是人生本该拥有的状态。近几年,在辗转灵台为养殖企业建设圈舍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当地政府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牛产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让他心动了,于是,他投资500万元在新开乡冯家山村建起了养牛场。
“养牛的同时也在‘养生\’,你们看这里多安静,没有城市的喧嚣,也不需要费尽心思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李哲辉说,“闲暇之余,走一走村里的山路,看一看山坡上随风摇曳的野花,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抬头望一望蓝天白云,这也是难得的人生享受。”
让李哲辉更满意的是这里的人很淳朴,很实在,他在这里投资很放心。乡上积极帮助他承租土地、协调解决水、电等问题;有什么困难,村上也及时帮助他解决。而养牛场的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也把他当自家人。
如今,李哲辉的养牛场已建成投产8个多月了,牛存栏量达240多头。对于转型做一个养牛人,李哲辉有他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养殖行业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但见效却相对稳定,只要长时间养、坚持养下去,就一定能养出名堂。
站在记者面前的李哲辉,俨然半个养牛专家,对于圈舍内牛的投放密度,每头牛平均占多大的空间最为合理,牛饲料什么样的配比最为得当……等等问题谈起来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晚上躺在卧室里,远远地听牛的叫声,他就能判断是需要添加草料还是牛寻犊。
虽然才半年多时间,李哲辉的牛舍里已经新添了四五十头牛犊了,他养的都是基础母牛,他告诉记者,在三五年之内,如果养得好,他的养牛场牛存栏应该能达到1000头左右。
虽然养牛是为了追求简单自在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哲辉对自己的事业没有更高的追求。他说,再过几年,待牛场的基础夯实之后,他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周围的农户养牛,再建一个屠宰加工厂,把养牛场的牛肉做成品牌,直接和市场对接,这样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利润。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灵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