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富强曹鹏伟
7月22日,一场透雨过后,有玉米王国之称的山区乡镇灵台县百里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一场以***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正在这里全面打响。
文化积淀深厚的百里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山大沟深成为其标签,玉米种植和养牛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它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乡。
在常人眼里,总耕地面积85216亩、人均9.5亩的乡镇,土地资源广阔,靠山吃山优势明显,但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地气潮湿,居民容易患大骨节等骨骼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人口外流逐年增加,绝大多数的村子精壮劳力短缺,形成地多人少、广种薄收的现实窘境。
在***精准脱贫走访中,全乡贫困程度之严重令人咂舌,全乡19个村,贫困村就多达13个,全乡贫困发生率达22.65%。百里乡党委政府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因病、因残、缺劳力是贫困户致贫的症结所在。
在全市***精准脱贫工作会召开之后,该乡就组织分管领导、乡村两级干部赴静宁县原安乡吉林村“取经”,以“他山之石”攻“扶贫之战”,采取“四个三”工作法,即:组建驻村工作人员、联村干部、村干部三人工作组,紧扣农户申请、社内评选、监督复议三个环节,严格群众大会测评审议、工作组入户审查、乡政府全面审核三级联审,坚持村级初审、乡级审核、县级审查三榜公示,组织乡村干部进行了3轮全面入户调查,对贫困村产业发展、梯田建设、自来水入户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制定了年度建设计划,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扶贫方式实现了由“漫灌”到“滴灌”的华丽转变。
7月23日,走进贫困户雷润香的家里,做好中午饭的她正等待工地上打工的儿子和孙女回家吃饭。环顾她家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老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因儿子天生残疾,今年41岁还没娶到媳妇,孙女也是她13年前抱养的,如今,家里主要是靠儿子做短工为生。“像我们这群人,政府还能记得我们,心里感激得很!”71岁的雷润香高兴地说。
在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环节,该乡做到帮扶对象精准识别、帮扶内容精准制定,每名干部联系一个贫困户,制定的帮扶措施小到一亩全膜玉米的任务落实,大到一个项目工程的实施,把帮扶措施是否如期实现纳入到干部的年终考核当中,考核采取逐人逐项进行。
二联村是该乡出了名的“光棍村”,10年当中,全村只娶进1个媳妇,还是本村的;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外面的姑娘不愿进来,里面的成年男子绝大多数选择去别处当上门女婿。针对该村现状,该乡提出“先富村,再富民”的帮扶措施,首先从改善村上行路、吃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强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欣喜地看到,二联村今年实施的3.3公里道路通畅工程已经完成了路基铺设,实施了3社56户的自来水入户工作。“下一步,乡上将积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对该村实施农田改造、新村建设等一批项目工程。”随同的乡领导任宝平说。
在贫困户张金学看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产值按1000元算,除过化肥150元、籽种80元、机耕费95元、人工费200元和拉运费等开支外,一亩地能赚400元左右,如果基础条件好了,人工费和机耕费能有所下降,他们也有信心把多年撂荒地都种好,这样一减一增之后经济收入也就提上去了。
为了把制定的帮扶措施落实到实处,该乡以靠实“四个责任”为抓手,即贫困户识别是否精准,问责支部书记;帮扶措施是否有效,问责联户干部;督查考核是否跟进,问责包片领导;脱贫目标是否实现,问责乡长书记。通过层层传导压力,确保***精准脱贫工作顺利推进。
随着该乡一系列***精准脱贫帮扶措施的全面实施,我们相信百里乡很快会实现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华美转身。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