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灵台新闻 > 正文

走出贫困 奔向小康——灵台县扶贫攻坚纪实本报记者 李玉成 陈斌 李斌 郭海凤 王富强

来源:平凉日报 2015-09-22 07:34   https://www.yybnet.net/

新建的新开乡幼儿园

群众在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

农户精心务作大棚蔬菜

秦宝牧业·灵台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工人正在添加饲料

灵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年生矮化苹果树已挂果

本报记者 李玉成 陈斌 李斌 郭海凤 王富强

新建成的乡村公路

“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周文王伐密须设坛祭天遂有古之灵台。此后,灵台一直是周王朝的军事要塞和西屏门户。

千百年来,在达溪河的泽润下,灵台这片沃土格外惹人眼球,历来就被誉为盛产小麦的“陇东粮仓”。

灵台,曾因周文化而繁荣一时,也曾因处地偏远而一度贫困。而今,在一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战役中,灵台县各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合力攻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据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3631.19元增加到2014年的5403.2元。贫困人口由8.83万人减少到4.5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1.36%。

割断贫根摘“穷帽”——

三年贫困人口减少4.6万人

枣子川四面环山,是灵台县最西部也是最偏远的一个纯山区村子,与陕西陇县相接壤。

近日,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硬化路,从塬边一直下到沟底,记者来到枣子川村部,刚巧碰上县政府办的干部,也是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任晓君和他的同事郑晓伟。

从7月14日开始,他们已经驻村一个多月了。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多次入户走访,熟悉了村情,摸清了贫困户底数。特别是对一些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就在记者来之前的一个小时,他们刚送走一位咨询申请助学贷款的村民。任晓君通过单位的同事,从网上传过来一份详细的办理流程图。“我把流程图打印出来给他,顺便还给他讲解了办理时要注意的事项,他只需要照着流程图,就能很快把问题解决了。”

为更精准地帮扶贫困村脱贫,灵台县根据省市有关精神,为全县每个贫困村组建成立了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队按照扶贫工作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核、保障“六个精准”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分类施策,集中发力。

而这,仅仅是灵台县在纵深推进扶贫攻坚历程上的一个缩影。

“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确实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支书张剑锋介绍说,如果没有双联,没有帮扶领导和干部的大力帮扶,枣子川的群众依旧就像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住着土坯房,喝着河渠水,走着烂泥路,在“滚牛洼”地里辛苦劳动,“一年四季不够搅缠”。

2012年的春天,双联行动的暖风吹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随后的日子里,村子一天一个变化。

干净的水泥路代替了泥土路;新修的水过面桥成为村民的“连心桥”,趟着河水去耕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双联带给我们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通过整合项目资源,投资1800多万元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扶贫开发项目、道路通畅工程等,新修梯田1200亩,新修文化广场2200平方米……”张剑锋介绍说。

村民李生华更是这一利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双联行动让我有了盖新房的信心,在得知村上修建小康屋的消息后,我第一个报名。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项目补贴3万元,我又找亲戚借了5万元修了7间小康屋,政府免费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上了热水澡。”

双联行动让贫困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提振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就在相邻的代家庄村,今年58岁的常存贵“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因为自然条件差,这个村子已经十年没有响起娶媳妇的鞭炮声。

“儿子为了能找个媳妇,东借西凑在邻县买了房子安家,女儿远走新疆十几年就没有音信。就是条件不行,日子过得穷啊!”说起过去的辛酸,常存贵一个劲地感慨现在的好生活。“今年收麦,村子第一次进来收割机,这是从包产到户到现在第一次。以前想叫收割机,出多少钱人家都不来,一来是路窄收割机进不来,二来是地陡收割机根本站不住。”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沉甸甸的成绩单——在《灵台县2012-2014年双联行动工作开展情况自查评估报告》中,记者看到,2012年至2014年,通过各单位连续3年的帮扶,灵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显著变化。3年贫困人口减少4.6万人。

壮大产业变“造血”——

贫困村农民收入增长逾八成

“当前,我县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问题是必须全力以赴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否则,我们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灵台县委书记刘凯看来,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群众收入的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化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灵台,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适生区,甘肃18个苹果发展优势区域重点县之一。

就是在这样的利好条件下,苹果产业发展仍然经历了让人痛苦的“三起三落”。栽了挖、挖了栽,宛如过山车的发展历程背后,是当地摇摆不定的苹果产业。

一波三折之后,灵台县决策层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种苹果的先天优势再好,倘若这样变来变去,永远形不成规模效益,鼓不起农民钱袋子。

2006年以来,灵台县领导开始一任接着一任干,“咬住”苹果不松口,将传统的苹果产业,真正做成富民产业。

近年来,灵台县提出建设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的发展战略,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将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掀起了新一轮苹果产业发展高潮。目前,全县果园面积已达到22.67万亩。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深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公司,投资的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落户灵台。

整齐的水泥篱架错落有致,去年才栽植的苹果树枝头上已长出了色泽亮丽、甜脆爽口的苹果。

在位于独店镇冯家堡村的海升千亩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公司副总经理侯选文向记者介绍着矮化果园是如何地高科技、现代化。

谈起产业园的带动和示范,独店镇副镇长王秋告诉记者:“建示范园,群众每亩地每年可收入5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来产业园里打工赚钱,最主要的是,产业园的建设也带动了附件的村民发展果园的积极性。”

今年60岁的崖瑶村村民王仁义养过牛、放过羊,就是没有务过果树。“我今年秋季要栽3亩果园,地块都预留好了。”当记者问他缘何这个时候栽果树时,他说:“以前想着苹果树卖钱得四五年,现在看来,两三年就有收益了。我的思想也要跟着市场解放。”

不仅仅是苹果产业在灵台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还有牛和蔬菜。

在百里乡稔沟村群众眼里,马发展名气可大了,他不但牛养得好,还成了媒体争相采访的香饽饽。

当“问道崆峒·走进平凉”媒体采访团的记者们再次把镜头对准马发展时,他的脸上掩不住笑意。

马发展家有8头牛,43只羊,仅养殖一项年收入3万多元。

“以前是牛贩子上门来收,现在我们只卖给秦宝公司。”村民李鸿德所说的是县上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秦宝牧业公司。该公司在百里乡建成了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通过“农户繁育、企业育肥”的方式,给农户提供冻精,政府补贴冻精款,免费开展冻配,以当地群众的母牛为母本进行繁育,等牛犊长到五六个月时,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除了这种“订单养殖”,秦宝牧业还开展了“寄养代繁”的养殖模式,将能繁母牛投到有规模的合作社、养殖户进行饲养,企业提供担保,金融部门向合作社、养殖户放贷,合作社向企业交押金,企业将能繁母牛投放到合作社和农户饲养,产犊后企业仍高于市场价回收。

“通过这两种模式,带动全县实现牛存栏20万头、年出栏10万头的目标。”秦宝牧业公司董事长史文利说。

目前,灵台县牛饲养量17.9万头,年出栏肉牛6.5万头,夯实了富民增收的基础。

“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灵台县引进中行世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在中台镇建起蔬菜生产示范园。该企业按照“寿光模式”,加强对市场前期预测,通过订单生产,为周边村社乃至全县的农民群众提供蔬菜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技术和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从而在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同时,帮农民致富。

建一厂兴一业,兴一业富一片。在政府的引导下,和着龙头企业的领跑,越来越多的灵台农民进入了产业化的链条,迸发出“想富”“要富”的激情。

去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人均产业增收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2.3%,78%的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水电路提速促“聚合”——

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1亿元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前,这桥是只能过一辆架子车的土木桥,车和人都得从河里过。夏季还好一些,在冬季,挽着裤腿光脚过河,刺骨的凉水那是钻心的疼。尤其是娃娃上下学,大人要背着过河。现在有了新桥,出行真是方便多了。”百里乡杨新庄村村民王郭义说起新修的水过面桥,显得很高兴。

“经过这么一整修,原先一亩山地最多产500斤玉米,新修的梯田要产粮800斤哩!”说起梯田建设带给自己的实惠时,家住独店镇崖瑶村的村民郭凤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龙门乡英武村的村民梁金平在自来水通到户后,一下子养了5头牛。他说:“有了水,我们发展养牛产业的积极性高了,规模也能扩大了,我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们再来看一组这样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万元,集中实施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科技扶贫等一批项目,使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为彻底挖掉穷根,不愿苦熬的灵台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路、架电、改水、造田,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据灵台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灵台县坚持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持之以恒地狠抓人饮工程、小型水利、乡村道路、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和省市县扶贫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五改三建”2633户,新修梯田13651亩;新修、砂化、硬化村社道路74条99.34公里,维修新建水过面桥15座;新建小型水利工程18处;为贫困户发放太阳灶5715台。全县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了80%,通班车比例达到了85%,自来水入户率98.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6%,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100%。

贫困乡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面对成绩,处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恶劣环境中的干部群众并没有停滞,继续与贫困展开顽强较量。

特别是在三年多的双联工作中,灵台县全面加强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县乡道路新建、改建6条143.4公里,实施通畅工程38条214.7公里,新建、维修桥梁9座786米,建设水过面桥34座,实施水利、电力项目工程16个,建成农村沼气项目1.76万户(座),实施危旧房改造4900户,有效破解了“基础薄弱”的难题。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谋划未来。回眸灵台县的扶贫攻坚之路,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总结,以此开启新的一页。

——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在有效推进其他重点行动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了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坚持扶贫攻坚与培育富民产业相结合,把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致富技能工程,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进一步增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走“造血”扶贫的路子,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扶贫攻坚与破解瓶颈制约相结合,从群众最急迫、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基础设施、发展环境、能力素质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坚持扶贫攻坚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全县各级各方面紧盯为民富民的行动主旨,紧扣扶贫开发这个重中之重,通过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搭建了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树立党和政府新形象的制度性平台。

如今,在扶贫攻坚行动的推动下,全县79个贫困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今年灵台县什字镇精心管理万亩果园挂果园面积达万亩秋

...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谁家苹果最攒劲2015-10-24 18:18
评论:(走出贫困 奔向小康——灵台县扶贫攻坚纪实本报记者 李玉成 陈斌 李斌 郭海凤 王富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