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海凤
初秋的灵台,在一场雨过后,天气逐渐凉了一下。
对于龙门乡崾岘村的李天寿来说,脱贫致富的热情却越发高涨,因为这个秋天,他家的3亩果园终于要有收益了,看着枝头上红彤彤的苹果,老李的脸上笑开了花。“党的扶贫政策好啊,咱这祖祖辈辈穷怕了的山里人,如今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李天寿说。
由于李天寿所在的崾岘村地处偏远,自己除了种庄稼并没有什么谋生致富的技能,本以为这辈子就会这样贫困下去,他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离开这个落后小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场扶贫攻坚战役却帮他走出了贫穷的困境,特别是在双联行动中,他被确定为“双联户”,在双联干部的鼓励和双联单位的帮扶下,他种了3亩果园。李天寿曾经最担心种果没钱投资、不懂技术,没想到双联单位又是开展技术培训,又是给他投资化肥、地膜,硬是把他这个“扶不起来”的贫困户扶起来了,如今果园挂果,自己有了固定收入,李天寿的心里亮堂了许多。
崾岘村地处灵台县西部,自然条件差,耕地以山台地居多,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庄稼和外出务工,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农民生活比较贫困。乘着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政策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被确定为市政协副主席李长明和市财政局的双联村以后,该村有了坚强的“后盾”,村上首先积极发展产业,要让乡亲们富起来。于是,村上一次性定植苹果1075亩,人均达1.95亩。在果园幼园期零收入、群众缺乏技术的最困难时期,还是双联单位给了他们最大的帮助,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为他们投资发放果园栽植管理农具,今年,果园已初挂果。谈起从曾经穷得只有耕地,到如今在耕地上种出致富果的变化,村民们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61岁的李永成,是村上的一位留守老人,儿子一家常年出外打工,只要一有闲余时间,村上的老年人幸福院便是他的好去处。这里有书看、有象棋下、有电视看,能和自己的同龄人聊聊天。
虽然地处偏远,但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双联行动的带动,村里的生活条件一点都不比塬区村子差。村里如今新建了农民培训中心,规范完善了村“两委”及社区办公设施,成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建成了便民金融服务点、文化活动室、老年人幸福院。还砂化阳屲沟、崖窑2社生产道路2条1.5公里,群众的出行条件也相比以前好了很多。
“教育是最大的扶贫,这是村里人的共识。”崾岘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宏科如是说:“让娃娃有书念、念好书是大伙的愿望。”在李宏科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里新建起来的小学,16间新校舍掩映在一排排柳树下,显得整齐幽静。“以前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很不安全,村上的很多孩子在别处上学,这下可好了,新校舍也有了,还为学校配套了9台电脑。”李宏科感慨地说。
崾岘村变了,有了致富产业,水电路气等基础条件也越来越好,群众谋求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用村里人的话说:“日子越过越有劲。”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