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鹏伟
近日,灵台青年农民宋亚平出版长篇乡村题材小说《光的影子》。该书创作于2012年,又先后修改3次才得以成书,小说共45章55万字,通过讲述西部某村庄三姓人家长达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刻画了农村广大天地的芸芸众生相,讲述中国西部乡村的变迁。
现年44岁的宋亚平是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农民,他自小喜欢看书。走进宋亚平的家里,几架书柜都装满了各种文学书籍。宋亚平告诉记者,他的阅读习惯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即便农忙,也会抽空翻会书,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梦想。
最初接触的故事书是上村小三年级,课间,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看连环画,往往一本连环画要看很多遍还意犹未尽。
宋亚平清晰记得,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买了第一本连环画给他,是《女篮五号》;之后又买了《官渡之战》、《司马迁》。他甚至记得小学四年级时,秋天家里正割糜子,父亲带给他两本连环画是《岳飞挂帅》、《岳云》,他如获至宝,坐在地里就翻了起来。
宋亚平说,他的父亲对他的阅读兴趣影响很大。他的父母亲曾是村小教师,因超生两人一起被解聘,成了农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给宋亚平讲《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林海雪原》是宋亚平看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细致的景物描写,还是紧锣密鼓的故事推进,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量的阅读是从上职业高中开始的。那时候恰逢改革开放,热爱文学成了全社会的“时髦”,全班学生不到五十人,文学青年占大多数。新时期许多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都在班上流传,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冬天里的春天》,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金牧场》,从维熙的长篇小说《北国草》及许多中篇,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早在那个时候,宋亚平就萌发了写一部作品的念头。在为生活奔波的二十多年里,他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梦想。
1993年,已经在家做生意的宋亚平偶然看到《白鹿原》,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如获至宝。1995年8月,乘去西安办事之机,他拜访了《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陈忠实在他的书上签字留念,这本书成了他的镇柜之宝。而陈忠实对他的鼓励,也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最多的是农民,宋亚平本身也是农民,他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他的小说注定要从农村大地展开。
在小说构思之初的2007年秋天,宋亚平因为参加家族的一次丧事,挨家挨户请村里人。当他走进部分乡邻的家里时,所见所闻,让他触目惊心。好些人家门庭脏乱不堪,家具衣物破旧,似乎刚刚跨过了温饱的基线,纯土坯的老房子摇摇欲坠,新修的房子家徒四壁……宋亚平突然发现,他对乡村的了解并不深入。
从此宋亚平更加关注身边人的生活和故事。独居老人的旧窑洞、打工青年的悲欢辗转、拖着鼻涕虫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故事统统进入了宋亚平的视野,他关注农村的衰落与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素材的积累是一个悲伤的过程,宋亚平说:“这些让我既无力又惆怅,山区农村的贫穷和萧条,让人痛心。”
积累素材的同时,宋亚平从2000年开始订阅《小说评论》,每期杂志他都会认真阅读,学习写作理论的同时,按图索骥,看古今中外重要的小说著作。
宋亚平从2012年秋后开始创作《光的影子》。农忙过后,他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都会准时坐到书桌前,摊开方格纸,认真地一笔一划去写。“几乎走火入魔,什么都不做,只写字,”宋亚平的妻子李婷说:“有个冬天的夜里,他一夜没睡,连夜写字,深夜写得匆忙,炉子灭了没续火,他边呵手边写,第二天就感冒了。”李婷说,宋亚平干别的事都没写书上心。
“写活一群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都觉得好,这便是好小说,”宋亚平对小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构架这部作品时,宋亚平重点考虑怎样把这些活在他心中的农民形象表现出来,写活一群人。
宋亚平此前没有写过一篇小说,现在他一股脑完成了一个大部头的长篇,几乎挖空了心思。《光的影子》出版之后,他觉得完成了心愿,以后也不想写了。但书成之后,很多朋友都鼓励他继续写,他也重新定下了目标。宋亚平说,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常怀感恩之心;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关注底层生活,刻画农村大地,这将成为他永久的追求。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