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静霓
11月4日,已近初冬,在灵台县西部阴湿山区龙门乡英武村,见到杨银奎的时候,他正从三轮车上卸玉米。半亩大的院子,有三分之一堆放着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棒子。
杨银奎是英武村村民杨治学的大儿子。双联行动开始后,英武村作为平凉日报社的联系村,杨治学也成了报社的帮扶对象。
一进房屋,杨银奎就开始向我们表达他家建新房的喜悦之情,“没想到报社还真帮我家建起了新房,上梁那天,报社领导都来了,风光得很,我打心里感谢双联!”
说到家里原先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杨银奎领着我们去老庄基走了一趟。一公里外的山坡上,两间已经被拆掉门窗的土坯房光秃秃地兀立在那里,也许一场大雨就能让它化为乌有。
杨银奎说,父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母亲多年前也患强直性脊柱炎,他自己40多岁时还没娶到媳妇,无奈之下入赘到了外乡,他这一走,家里日子更不好过了,弟弟几年前离了婚,到现在还是一个人跟着父母过,父母为此一直很烦恼。双联以前,他一家住着快要坍塌的土坯房,他非常担心,想为父母建新房,却有心无力。
在帮扶调研中,报社帮扶队员发现杨治学家的住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当时,经与乡上协调,将杨治学建房列入危旧房改造项目,享受政策扶持。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经过报社职工捐资和乡村干部的倾心帮助,新房建成了,杨治学一家告别了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住进新房,父亲有了过好日子的信心,现在家里养着4头牛,今年种的40亩玉米也丰收了,估计能收5万多斤,4亩小麦够全家人的口粮,以后的日子就不愁了。”杨银奎说,这几天家里叫了亲戚帮着掰玉米,今年收成好,父母的精神都比以往好了很多。
杨治学一家的变化的确让人欣喜,如果没有双联行动,没有众多参与者的帮助,不敢想象那座快要坍塌的土坯房还能支撑多久,住在土坯房里的一家三口还能支撑多久?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