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国庆节,黄三元带着儿子,和已经确诊的妻子照相。
□本报记者曹鹏伟
1982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是同一天。小黄带着妻子张春桂走进兰州市双城门“长征”照相馆,拍了一张三人照。照片中的小黄,眉间带着淡淡的忧戚,张春桂微笑着,将三个月大的儿子抱得紧紧。
3天之后,张春桂被推进了兰医二院的手术室。
34年过去,写字台下的7寸照片已经泛黄。
1982年,张春桂因脑瘤做了手术,术前大夫说,手术失败或者病人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大,叫家属做好心理准备。27岁的小黄只有一个念想:只要妻子能活下来,他怎么样都行。
从小黄到老黄,他用34年的时间诠释什么叫亲情无价。今年,他被评为“灵台好人”之一。
老黄叫黄三元,1955年出生于灵台县独店镇林王村。因为父亲在油田工作,1975年通过子弟内招,他成了庆阳地区长庆油田“试油队”的一名正式工人。1979年,他和灵台县农具厂车工张春桂喜结连理。老黄拿着46.5元的高工资,妻子是厂里的技术标兵,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人羡慕。
1982年,喜得贵子一个多月之后,张春桂开始腿疼、头晕、乏力,在县上和地区就医未果,他们远赴兰州,在兰医二院做了检查,小黄和妻子眼前一黑,张春桂被确诊为脑瘤。
老黄回忆,医生说必须马上做手术,否则张春桂活不了三个月,手术将伴随很大的风险,即便成功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他和妻子带着三个月大的儿子去照相馆照了相。老黄说,妻子假如走了,孩子长大看见照片,起码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妻子紧握他的手说,如果她不幸去了,一定要带好孩子。
张春桂的手术持续了6个小时。老黄说:“那是我这辈子最焦虑的时候。手术结束后,地上躺了一地烟屁股,脊背被汗浸透了。”好在手术基本成功,但张春桂留下了左半身偏瘫的后遗症。妻子失去了劳动力,但生活能勉强自理,被搀扶着可以走路。1986年,为了更好照顾妻子,老黄主动要求,从油田调回到县乡镇企业供销公司,月工资从120元骤降到66元,但老黄却很欣慰:“终于可以守在妻子身边了。”
2002年,老黄所在的供销公司破产,公司改制之后,老黄成了下岗职工,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老黄贩过粮、打过工,最后成了一名门卫。
2009年开始,妻子因为上了年龄,心脏供血不好,总是摔倒,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慢慢下不了床,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如今的黄三元,终日行走在两点一线之间。早晨6点,他从县卫生监督所的门卫室回到家里,扶老伴如厕,给老伴洗漱、做早餐,打扫家里卫生,一个小时之后,回到单位,8点前打扫好单位卫生;9点多回到家,照看老伴吃饭,12点回到单位看门;2点多他又回到家,天气好的时候就推着轮椅带老伴出去走走,4点多安顿好老伴,回到单位分发一沓一沓的报纸……
熟人说,单位门卫是个摆设,不在也不怕单位丢东西。老黄不以为然:“人家给我发工资,我不去心里不安稳。”老黄和妻子原来住在单位提供的一间宿舍里,2009年,他们搬进了廉租房,他对政府优先关照自己这样的困难户始终心存感激。
热心的老黄在社区颇有名气,如果谁家需要帮忙,老黄二话不说,撸袖子就上。因为他是城区老住户,对社区熟络,又热心,西大街居委会就请他当居民小组长,他抽空管理县电信局一带325户856口人,对每家每户基本情况都烂熟于心。
“他心肠好,人善良,性子很急,有时忙不过来,就跑,我叫他小心些,年龄大了别摔着,他不听。”张春桂说:“这些年他很委屈,但从没跟我红过脸,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老黄的父母都是80多岁的老人,住在老家,老黄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去老家为父母办置好一周的吃用之物,然后又匆忙赶回。虽然已经很尽心,但他依旧说自己“不孝顺、不能经常陪伴父母”。
“老黄责任心强,心眼好,他就是大家心里的孝老爱亲模范,该上的好人墙!”老黄的对门吴小琴说,社区里的人,都为老黄举大拇指。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