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为深入宣传推广***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扶贫模式,大力宣传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在***精准脱贫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力推进***精准脱贫的强大气场,市扶贫办和平凉日报社联合开办“脱贫攻坚百村行”栏目,刊发本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稿件,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江冠洲陈斌
走进高岭塬村,就像钻进了大山的包围圈,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满眼都是山。
高岭塬村,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南部,与陕西省麟游县丈八镇丈八村接壤,是全乡最偏远、最贫困的一个村,在全县都是挂上号的贫困村。
人口,从最多的300多户900多口人,减到现在234户690口人。“十几年了,没有女娃娃嫁进来,不是男的上门入赘,就是女的远嫁外地,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村里的老人拉家常,都是一片叹息声。
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在2014年底,通过摸底调查、建档立卡,这个村贫困户达80户292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4.2%。
散落在9个山头的群众,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是他们通往外界的惟一路径。
8年前,关学贤的老伴因病去世。“受了一辈子的苦,走了就想着把后事办好。家里穷,烟、酒、肉都没有,只好从亲戚那里借了几百元,到乡上去买。”天刚擦亮,老人和他的儿子动身,下到沟底,又爬到对面的山顶,花了2个多小时。然后,又步行1个多小时,才到乡上。东西买齐后,花了10块钱,雇了一辆车,把东西拉到塬边,又喊了四五个亲戚,几个人一起,下山过沟,才把东西背了回去。
村主任郭林科告诉记者,“就是这条路,过去尘土没过了脚面,穿着鞋土进鞋,脱了鞋土烫脚。”
崎岖陡峭的山路,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是那么遥不可及。“出门的路都不通,更别说种地的路了。”村民金鹏德告诉记者,到地里去,三轮车进不去,架子车凑合过,一到春耕夏收秋播,只能靠人担驴驮。
千难万难,路不通是第一难。路把人困住了,发展无从谈起。
“去年,年都没有过完,乡上叫开会。我当时不想去,说有重要事情,必须参加。”通知10点准时参加的会,郭林科磨蹭迟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我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村主任当了12年,村上啥变化都没有,村上人不说,我脸上也挂不住。”
然而,这次会议不寻常——让郭林科连惊带喜的是会上通知,准备硬化高岭塬村全长7.7公里的道路,需提前告知村民,在拓宽硬化前,预留地块,尽早把路边的树木砍伐掉。
“我当时愣了,走了多少代人的难肠路,要硬化了。”郭林科不敢确信,会散后,跑上前堵住乡长马小平连问三遍:“是真的吗?”马小平告诉他,“是真的!这是***精准脱贫工作开展后,村上实施的第一个工程。”
新开乡干部,驻高岭塬村帮扶工作队成员郭永亮告诉记者,一年多前,他来这个村子,村部院子齐大腿高的蒿子、杂草,看着都荒凉,都难过。“群众没事从不来村部,我们也不愿意待,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很淡漠。”
修路的消息一传开,沉寂了多少年的山村,一下子沸腾了。“有人提着鞭炮到村部门口放。”
在随后的日子里,施工车辆来来往往,筑路现场人声鼎沸,高岭塬村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
“一辆车,两辆车,三辆车……”放学归来,小孩子兴高采烈地站在路边,数着只有在书本上见过的大卡车路过家门。
“修这条路太难了。好多路段坡陡弯急,路两边就是深沟。”马小平告诉记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请的水泥罐车司机因担心害怕,不想干了。最后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施工方在付给高于市场价的基础上,让罐车司机休息,他们自己人开罐车拉料。(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全村老少打心眼里支持。全军家路边地里的胡麻、郭中东家两棵大核桃树,还有好多村民种的小麦、玉米,都主动为施工“让路”。“顺利得很,谁都没有说啥话,就盼着能早日把路修好。”郭林科说。
经过5个多月的鏖战,一条7.7公里的水泥硬化路,把高岭塬村与山外连了起来。这条投资581.7万元的希望之路,让高岭塬村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精准脱贫政策、整村推进项目带来的好处。
今年“五一”,郭家堡社郭成的儿子结婚,他决定就把婚礼放在村里办。“十几年了,这是头一个在村上举行的婚礼。”郭林科说。
结婚那天,不巧逢雨。然而路不困人了,两个来小时,泾川的新娘子已经娶进老郭的家门。
自打去年以来,高岭塬村真是“破了天荒”,好事一桩接一桩。祖祖辈辈的修路梦圆了,纠结村里多少年的吃水难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曾几何时,村里人吃水,除了收集的天雨水,就靠沟底的一眼井水。就这,一到农忙天旱,井水也干涸了。
“我们只好找车到临近的丈八、新开拉水,一车水4块钱,来回油钱车费就得几十块钱。”村民马金粉说,“洗了脸的水,舍不得倒,留着反复用,洗碗的水,淀清喂牛喂羊。”
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马小平告诉记者,去年,乡上在居住分散的2个社,投资10多万元,建成了10眼深水井。“有两户住得很偏僻,专门在他们的家门口打了1眼深水井。不漏一家一户。”而居住相对集中的4个社,自来水管网已敷设到每户院子,力争麦收前高位水池建成投用。
“我活了60多岁,没想到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村民程斌说。
走进程斌家,上世纪80年代挖的3孔窑洞,90年代建的3间土坯房,去年新建的3间砖混结构的平房,都在一个院子,形成了强烈对比。“过去,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没一点安全感。”老人显得有点激动。
去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程斌享受到5万元的无息贷款,自己又找亲戚借了些,前后不到一个月,3间新房盖起来了。
“去年还买了一头母牛,政府补贴了5000元,今年初产下了牛犊,过几个月,再一倒手,就能卖五六千元。”程斌对今后的日子满有信心。和程斌一样满怀信心的脱贫户左元仓,在乡村干部帮扶下,去年他家栽植了1亩果园,1亩核桃树,养了5头牛。今年3月,出栏1头牛犊,收入5800元。
“虽然有政府帮,我们自己也得努力。”左元仓说,他的梦想是再多养几头牛,“等果园挂果,就把儿子叫回来,跟我一起务果。”
一条希望之路,唤醒了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5年,有63户244人甩掉了“穷帽子”,高岭塬村实现了整村基本脱贫的目标。
出山的路畅通了,看山的心情也变了。
当地人说,一条水泥路把高岭塬村的人和山外世界连在一起,把村里的一道道山梁连在一起;满眼是山,满山皆绿,春天桃花争艳,夏天槐花飘香。过去是最穷的村,现在有最美的景。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