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获得者领奖。
从2002年第一次接触数码相机,到目前已有100多幅作品在省内外摄影大赛中获奖,张耘“玩”相机的历史只有14年。这位健谈、幽默、精神矍铄的风光摄影师在获得“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影像征集活动一等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玩\’到现在这个份上,要‘玩\’就要‘玩出\’一些新花样!”
今年67岁的张耘虽然在兰州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但仍然保留着纯正的南腔南音。退休前是中铁二十一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经常到全国各地讲课,讲的都是与现在他干的摄影八竿子打不着的铁路电气技术。而现在,他也到处讲课,讲的却是摄影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与铁路电气技术一点边也沾不上。
张耘说,早在2002年,他所在单位的一名小伙子买了一台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后马上就能呈现出来,如果再连上打印机,分分钟就能拿到照片了,这高科技玩意着实让他羡慕了好几个月。
当年,张耘下狠心花4000元购买了一台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辗转在全国多个工地上以及工地所在城市拍摄。有一次,在合肥拍摄的一张风光照片洗出来后让他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也能拍出这么漂亮的照片!”这以后,他玩摄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拿过100多个省内外摄影大赛奖,获奖等级从入围奖到一等奖不一而足,获奖奖金从一两百元到一两万不等。可以说,每年通过摄影作品获奖以及讲课费、稿费等拿到的2万多元奖金基本能养活自己在摄影方面的投资了。有五六台称心的相机相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这个年纪更要发挥余热,把甘肃境内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照片拍好,把甘肃宣传好。
作为佳能公司的高级讲师,张耘谦虚地称“现在还不敢说自己是吃摄影这碗饭的。”,而是淡淡地说:“我喜欢旅游,旅游的时候最喜欢风光摄影。200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后,就受邀在全省范围内讲授摄影课程,光2014年就在省内开讲26场,今年到目前为止也已讲了10多场。现在,除正常的拍摄工作之外,我还参加多项社会公益活动,如给残疾人免费拍摄宣传作品、办社区展览等等。”
张耘很自信地说:“电脑、数码我‘玩\’得很好,尤其擅长后期制作。”面对记者抛出“后期制作过度不就成假的了吗?”的问题,张耘解释说:“好的后期制作尊重原作,不会做过多的修饰。”
张耘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向摄影行家讨教,他现在最擅长拍摄和后期制作。凭借多年积淀的摄影技巧和后期制作技能,“玩”到现在这个份上,要“玩”就要“玩出”一些新花样来。有一次在平凉拍摄的三张雨后神秘的崆峒山风景照,拼接起来再用打印宣纸打印后,经过装裱、盖章制作而成的一幅水墨山水画,得到国内多位摄影家和美术家的一致好评。他说:“这项技术目前在摄影圈内使用得还不是很多。”自己也笑称“我都成了画家了!”
张耘“玩”出的另外一个花样是,把自己拍摄的一组风景照,按6∶2的比例剪裁出四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制作成摄影“四条屏”,上面再写几个喜欢的字,盖上自己的章子,俨然一副“四条屏”,不敢说能以假乱真,但绝对够配得上“漂亮”。
打开摄影话匣子,张耘谈着谈着也觉得话说得有点大了,连连自责:“不敢再吹了!”
本报记者 武永明
新闻推荐
翟万益草书作品(春风徐送春意到,雪聚冰凌不肯消。料定牡丹开放日,淫寒一抹入尘嚣。) 翟万益小篆斗方(晴空擎日出,夜幕伴星眠。欲达羲皇上,松涛入水弦。) 翟万益草书作品(孤影青灯焕鬓霜...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