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英娜
8月31日、9月29日,市住建局分别就市人大三届六次会议第17号建议、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第85号提案,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作出了答复,两次答复的议题基本相同,都是关于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在主要街道和重点路口修建过街设施,保证道路通畅的问题。
近年来,平凉市路网框架逐步完善,中心城区新建、拓建道路增多,路网连接互通能力增强。但同时,城区机动车保有量也急剧增长,自2013年至2015年底,中心城区小汽车保有量从3.1万辆增加到5.4万辆,几乎翻了一番。加之外地来平车辆日渐增多,城区交通压力逐渐增大,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显,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等特殊时段,新民中路、东西大街、红旗街、定北路、西门坡等城区主要路段,交通拥堵问题特别突出。
市民王炎每天要接送在市实验小学上学的孩子,对上下学时红旗街的交通拥堵状况感触颇深:“遇到雨雪天,接送孩子的车辆特别多,尽管这条路为禁停路段,但高峰期确实非常堵,现在设置了隔离带还能好些,但是拥堵的状况还是时有发生。”据了解,红旗街有市实验小学、崆峒区红旗街小学两所学校,往西朝阳路还有两所幼儿园,加上附近的居民住宅与机关单位,导致这条路经常出现时段性堵车。
今年7月下旬,绿地公园与柳湖公园之间行人过街设施工程开始施工,崆峒大道被部分封堵。8月中旬,新民路人行过街天桥工程上马,新民路十字半封闭施工。广成路、定北路、红旗街等多处路段开始维修,一时间,中心城区交通显得“拥挤不堪”,也让不少市民感慨,“何时才能不堵车”。
其实,关于如何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已被多次提上议事日程,在市民的持续关注下,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也同时发声。从去年开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平凉道路实际,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市规划、住建等部门认真研究分析,把建设人行过街设施,作为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步实施、逐年解决”的办法,综合考虑地下管线、沿街设施、建筑物采光、地势、安全隐患、人性化便捷、工程造价等多方面因素,今年确定先期在柳湖公园与绿地公园之间、新民路与东西大街十字、盘旋路实施三处人行过街设施建设项目。
目前,柳湖公园与绿地公园之间的人行过街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南干渠改迁和管线改造,道路、桥涵、下穿通道等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0%,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道路两侧东西向辅道和柳湖公园至绿地公园之间的道路实现通行,解除对崆峒大道的封闭,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新民路人行过街天桥工程正在进行钢结构桥体的吊装焊接,10月底前完成桥体安装,保证车辆通行,11月中旬全面竣工。盘旋路人行过街设施工程因建设方案变化,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计划明年开工建设。
“工期很紧,我们正组织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倒排工期,全力加快人行过街设施建设进度。”市住建局副局长杨东介绍,为了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住建局专门建立了领导包抓制度,工程项目组指定专人现场驻点监督实施,主要领导、包抓领导坚持每天现场巡查,督促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目前,各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新闻推荐
烈士公祭现场。平凉烈士陵园纪念馆。烈士墓碑。□本报记者柳倩深秋,平凉烈士陵园内气氛庄严、肃穆,树木郁郁葱葱,行人三五成群,有的正在祭扫,有的手持鲜花祭奠革命英...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