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正在上初二的儿子,看见别的同学有手机,出于攀比心理,偷偷拿了家里2000元去手机店买了一部手机。被他发现后,到商店退机,商店却以不知情为由拒绝。无奈,他只好自认倒霉,把手机留了下来,打算儿子上高中后送给他。
“孩子高消费,父母可能是祸首。”一位教师说,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影响,其中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父母消费的言传身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孩子的消费观,往往一些看似并没有错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却对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高消费主要出于三种心理状态。
一是出于从众心理,“名牌控”多见。如今很多学生中流行一句口号:“要买就买流行的,要买就买名牌的”,持这一类消费心理的学生较多,是消费盲目性和仿效性的典型代表。
二是出于求异心理,奉行“拼个性”。这种消费心理和从众心理恰好相反,他们一味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认为这样才是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体现自己的特别。
三是出于攀比心理,追求“不差钱”。很多学生要求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要高档的,自行车、墨镜等扮酷的“行头”要高档的,电脑、手机等象征身份的消费品也要时尚的,一味追求“与众不同”。
随着平凉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新媒体舆论的片面引导,也不可避免导致了孩子消费心理的扭曲,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学生大多以“用名牌”、“穿品牌”为荣,完全不顾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注定了不甘落伍、追求上进会成为孩子们的天性。这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今天看到张同学作文受到老师表扬了,他会以该同学为目标,力争自己也能做到。明天看到王同学穿了件好看的新衣服,他同样会羡慕,也想让家长为自己买一件。这种“见异思迁”和“不懈追求”,是这个年龄段的共性与特征,而家长与社会正是滋生这类攀比心理的土壤。
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如果让与学习无关的物质“攀比风”在校园刮起,不仅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不利,更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尤其对那些年龄尚小,认识辨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如不予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让他们在“攀比风”中迷失自己。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对校园攀比歪风,应当有所作为。
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刹住校园内的攀比之风。让勤俭节约、力争上游之风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有效克服因感性消费产生的盲目攀比,塑造正确“三观”,逐渐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友爱的健康学习环境。
新闻推荐
平凉市加快建设城区幼儿园本报平凉讯(记者惠程华)近日,记者从平凉市教育部门获悉,今年平凉中心城市将新建6所幼儿园,为适龄幼儿就近入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近年来,随着平凉市城镇化步伐加快,流动新迁人口...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