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静霓/文赵玫/图
一支激光笔、一块普通亚克力板、一部智能手机、一副护目镜,加上尺子、电钻、LED灯等材料,就制作出手机显微镜。
5月17日上午,平凉七中杜杰老师带着七年级六班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物实验课。杜杰将透明亚克力板裁切后,做好支架、底座,然后将激光笔盖子拧开,倒出里面的东西,取出激光笔内那个玻璃镜头,之后拿出手机,把镜头固定在手机摄像头上,随后,将对应制作好的叶片标本让学生观察。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学生不断观察、分析、综合、发现和创新的动因。科技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浓厚的科技兴趣,使他们爱上科技的力量。科技活动教学的内容、方法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身边去寻找素材,通过设计生动的教法和活动使学生保持兴趣。”杜杰老师对记者讲述设计“制作手机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活动方案的初衷,活动课题从生活出发,从简单到复杂,充分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动脑中动手,手、脑、身协同作用,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及应用科技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在化学实验室里,刘振中老师也带着九年级学生利用废旧饮料瓶、注射液瓶、输液管、饮料瓶盖等随处可见的物品做二氧化碳制取与收集实验装置。不一会,当输液袋中二氧化碳收集满(袋子膨胀)后,在压强差作用下,饮料瓶中的固液物真正分离,液体被压入注射液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们兴奋地说,这样的实验让化学课变得简单而有趣。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其中的生物酸起到电解质的作用,往水果中插入不同电极并用导线连接起来,会有电子转移,产生电流。”物理老师张潇钰还没讲完水果电池实验步骤,九年级十六班的学生就跃跃欲试。当铜片通过导线插进西红柿后,灵敏电压表上的指针果然开始转动了。九年级十六班学生徐子康说,通过电学的学习之后,学生发现电池的原理并不深奥,更直观地了解了电流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2014年开始,平凉七中深入推进课改,在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都能力求将知识生活化,紧跟学科前沿及其社会热点,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流程,让学科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亲身感悟学科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近3年,学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每年有近10件作品荣获平凉市一、二、三等奖。教师不断创设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两相融通的教学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2015年全校深入推进课改,教师积极研讨、完善,该教学模式荣获2015年甘肃省优秀教学法一等奖。学校同时纳入市级重点规划课题研究,2016年被鉴定为市级优秀课题。2014年至2016年,学校有51人次荣获省、市、区中小学课堂讲赛一、二、三等奖,覆盖13个学科。
新闻推荐
本报崆峒讯(记者朱元军)近日,记者从崆峒区工商局获悉,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区上启动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实行了“三张清单一张网”管理,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对所有后置审批事...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