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娜
现象:“清人”信息频繁
最近,在平凉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彩灵每天都被一两条内容雷同的微信“清人”的信息骚扰。“第一次收到后觉得很奇怪,我从来不删好友,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试探,现在收惯了,也就无所谓了,只不过觉得有些无聊,真正的好友会拉黑你吗?”
平凉医专的学生刘大同说,自己最初收到类似消息的时候很好奇,也想抽空试一下,但又怕骚扰到朋友,就一直没有群发。但他觉得,发这些消息的人并没有恶意,而且好些还是关系不错的好友,也犯不着生气,一笑置之。
雷小米曾经也将这个信息在朋友圈里群发过,“发出去没多久,两三个性子比较直率的朋友就直接私聊我,直接就开骂了,并表示再要这样测,先把我直接清掉。”
崆峒公安分局的网警告诉记者,这种微信“清人”信息的出现及其频繁转发,是很多人在使用新媒体时缺乏深入思考所致的。“由于微信或者QQ,主要是依赖其在现实社会中构建的社会网络关系,近似于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人际传播,人们偏向于相信自己的朋友。当有朋友发来这样的信息后,自己也会相信这种方法是有用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平凉市民选择“清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检测朋友是否将自己拉入黑名单;另一个是清除掉不关注自己的朋友,以节省微信空间。
测试:“清粉”到底是真是假?
话说回来,“清粉”到底是真是假?能不能检测出删除了你的人?为了证实真假,记者请一位好友配合,让他先把记者拉入黑名单,然后记者按照提供的步骤进行群发,看是否会出现微信传言里的效果。操作完成后,好友的确没有接到记者所发的消息,但记者也没有接到该好友的拒收消息,或是“某某已经将您列入黑名单”的提示。
经过检测可知,微信的群发功能并不能检验对方是否已把你拉入了黑名单。群发的消息属于系统消息,只要对方在你的微信好友列表里,你都能给其群发消息,但系统并不会自动回复对方是否已接收信息。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电信平凉分公司的业务经理李兰兰,她表示,清除联系人并不能节省手机存储空间。决定占用空间内存多少的不是好友数量,而是聊天消息的多少。
小心:“清粉”工具有风险
平凉大多数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小时刷朋友圈,在如此高频次使用下,“清粉”“刷粉”软件也逐渐形成产业链,给个人用户带来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这些“清粉”软件是如何“清粉”的呢?当你关注了这类公众号之后,马上就会收到自动推送的消息,引导你联系客服进行“清粉”操作。随后对方客服会给你发过来一个二维码,告诉你这个二维码不能直接识别,需要将其发送到其他手机或电脑上,再用手机微信扫码。等你用微信“扫一扫”扫了这个二维码后,微信页面就开始跳动,好友中的“僵尸粉”会被标记出来,你就可以批量删除了。
问题就出在这个二维码上。事实上,这个二维码就是微信PC端或网页版登录的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并确认,其实是你授权对方通过电脑登录你的微信,然后对方用外挂软件进行了相关操作。
“大部分用于吸粉的软件在用户授权后,商家就能获得用户头衔昵称等个人信息,很多商家利用这个帮助平台增加粉丝数量。”李兰兰说。她补充道:“将微信的控制权拱手让人,个人隐私完全泄露,很有可能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可能会售卖你的个人信息,向你或你的好友发布诈骗信息,甚至盗取你个人账户中的钱财等。”
技巧:教你如何安全“清粉”
平凉苹果手机销售店的工作人员陈明告诉记者,事实上,微信平台本身就有自带的测粉功能,通过微信设置中的群发助手可以对多人群发,以此判断与好友是否还有联系。
陈明说,只要三步就可以完成测试:第一步:点微信首页右上角的“+”,选择“发起群聊”;第二步:选择你想测试的目标好友,然后点击“确定”,即可跳到群聊界面;第三步:群聊界面上方出现“某某拒绝加入群聊”或者“请先向某某发送朋友验证申请”的系统提示消息,那么“某某”就已经“拉黑”或者删除你了。
在此,记者提醒广大网友,“清粉”有风险,使用需谨慎。此外,若觉得微信很卡,最快捷的方法是卸载后重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柳娜5月18日,正在北京陪孩子接受治疗的马卫国打开轻松筹平台,发现为孩子捐款的数额比前一日又有所增长,这让他焦灼的心稍感安慰。从5月初,马卫国在轻松筹平台发布求助信...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