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瘠地今朝变良田
平凉市投资16.21亿元整治土地6.86万公顷
高塬村等7个村经过整治后的土地上已经种上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吕娅莉摄
平凉新闻网讯(平凉日报记者吕娅莉)汽车在陡峭的坡路上爬行,窗外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丘陵沟壑难见踪影……6月5日,在崆峒区大寨回族乡刘家等7村土地整治项目边沿,记者看到,昔日大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通过土地整治,如今华丽变身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据市国土资源局资料显示,自2003年开始至2016年,平凉市共投资16.21亿元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实施项目218个,完成规模68563.41公顷,新增耕地10332.03公顷,通过整治有效补充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农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
“经过整治后的土地,保墒好了,而且修了路和水渠,拖拉机、收割机都能开进去,如果经营的好,收成将会翻番。”大寨回族乡刘家村七社村民苏存义家里有12亩地,均为80度至90度的斜坡地和波浪地,耕作机械不能开进田里,种地全靠人力,收成不佳。自去年田地秋季被整治后,苏存义种地的信心更足了。
记者在大寨回族乡高塬村等7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区看到,这里田间道路整修一新,农业浇灌设施分布有序,优质良田次第铺展。大寨乡赵塬村1500公顷范围内,经过整治后的良田上播种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已破膜而出,长势喜人。
“土地整治项目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更突出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崆峒区国土局土地整治项目办工作人员姜睿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坡旱地耕作难度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过去农户都不愿种的“中低产田”,如今变成了“抢手田”。记者了解到,为了将“三跑田”整治为“三保田”,平凉市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坚持高要求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始终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高土地永久利用率和产出率为中心,将土地平整与田间道路、林网和渠系配套相结合,与提高土地质量等级相结合,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着力打造民心工程,惠民工程。目前,不但将原来的坡旱地都平整成了梯田,凡是经过整治的土地都配套实施了田间道路(硬化路和砂石路)、农田防护林以及排水渠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凉市严把项目招投标、资金拨付、工程质量三个关口,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公告、合同、监理、招标、审计六项制度。施工过程中聘请村社有经验的农村干部和有道路施工经验的交通部门技术人员为施工监理员参与项目监管,监督项目施工质量,确保了项目建设规范运行。
新闻推荐
81716E1491E1AE5295447562A411D2C372C8BBC514ED96A42C4132392F2E8E6D887074D6C830420025A3AE90C8C231319D335360137DDA6E09EA790B9B4D433CECE28FE75CF216F7AA5BBB77B8CB48F47CD6FE3E3BC83B4DEB1E...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