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星星出来,戴着月亮归哟;一把扫帚,扫出个干干净净,一辆推车,推出个清清亮亮。你靓丽的容颜,是我爱的呼唤……”
这是崆峒山下、泾水河畔一个残星渐隐、晓日欲升的清晨。文化程度不高的赵灵英,哼着自编的“花儿”,开始了一天平凡而又忙碌的工作。
我们是循着她的“花儿”、听着她的曲儿,走进了她的故事。
4点半和6个路段
凌晨4点半,绝大多数人仍是好梦正酣。
此时的赵灵英,已经上路了。从十里铺到过店街,再到中山街……一把扫帚、一辆推车、6个路段,在一刻不停地清扫垃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5年前,由于工作出色,赵灵英由一名“环卫工”走向了“管理层”,先后担任崆峒区环卫处清扫队队长、工会副主席、区环卫保洁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然而,她却没清闲过一天。 “我的岗位永远在马路上。”赵灵英坦然地说。
位于平凉中心城区的新民路,人流密集,车辆繁多,商铺林立,每天垃圾量多达11吨。这个属于赵灵英“管制”的“辖区”,年年被评为“样板路”。
冬季雨雪多。她和同事们一铲一铲将路上的冰雪铲干净,让上班的人们舒心地行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
一次,她刚把路面清扫干净,一位店主就随手把垃圾倒在地上,而保洁车离他近在咫尺。赵灵英走过去劝说:“请你爱护城市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店主却强词夺理:“我爱护环境,那要你扫马路的干啥?”她当时眼泪都掉了下来。
“可当看到城市越扫越靓丽,听到市民连连的称赞声,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就越想干好这份活。”赵灵英想开了。
一把舀粪勺和3个旱公厕
近些年,平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解放路3处年久失修的旱公厕,成了当时清理卫生的“拦路虎”、“硬骨头”。 面对积满外溢的粪便,赵灵英忍着恶臭,带头蹲在粪池边,拿着粪勺一勺一勺地往外舀,一桶一桶地往外提。整整两天,3处旱公厕打扫得干干净净。可回家吃饭时,她端起碗来就想吐。
有一年夏季,连续的暴雨使平凉城区到处都是淤泥和垃圾。赵灵英带着环卫工人,经过3天3夜“连轴转”,淤泥才得到清除。可赵灵英手脱了一层皮,人瘦了一大圈。
同事惠小虎对这位以身作则的“女上司”一直心存敬佩。2009年3月,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从事环卫工作。刚上班那阵,思想上有抵触。后来,在赵灵英的耐心劝导和身教影响下,慢慢适应了工作,成为清扫队的一名班组长。
“那年大年初一,本来说好早上6点钟上街做保洁,结果当我赶到的时候,赵大姐已经清扫完了大半的路面。她经常比别人早出来一两个小时,如果遇上大型活动和检查,几乎一整天都在路上。”同事田霞回忆说。
19岁和27年
27年前,赵灵英初中毕业后,正赶上父亲单位招工。在家人的劝说下,她“女承父业”成了一名环卫工。那年她19岁。
一个19岁的姑娘,整天和一帮大爷大妈上街扫马路,这让她感觉很没面子、憋屈。
“岗位没有贵贱之分,扫马路虽说辛苦,但绝不丢人。当年北京掏粪工时传祥当选全国劳模,还受到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呢。”父亲的这番话触动了她。
后来,她慢慢想通了,不挪窝地一干就是27年。
40多岁的赵灵英有点驼背了,看她走路,感觉总像在扫马路一样。职业习惯在她身上就这么固化成了一种外在形象。
这么多年,赵灵英一直坚守在清扫一线,无论多么艰辛,她都咬着牙挺了过来。要说有遗憾,那是她因公废私,对于家人的缺欠。2005年,公公去世前住院时,她硬是没请一天假,一下班就往医院跑;也是那年,妹妹到西安看病做手术,家里实在忙不过来,她才请了几天假……
一把扫帚,扫出个干干净净;一辆推车,推出个清清亮亮。
赵灵英,用一把扫帚书写出了亮丽人生。她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环卫工人”……在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她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新闻推荐
10月12日,市委书记郭承录带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继宗及市发改委负责同志赴省政府、省发改委和兰州铁路局就加快平凉机场、兰定平庆高铁和天平铁路南延线建设等项目进行专题汇报衔接。...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