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凉 今日泾川 今日灵台 今日崇信 今日华亭 今日庄浪 今日静宁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今日平凉 > 正文

赶着“红牛”奔小康

来源:眉山日报 2020-06-22 06:43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社记者 王晖 王宁

清晨得闲,54岁的祁小平总喜欢顺着山路走一走。他曾经恨不得早日逃出去的“穷山沟”,如今越看越觉得美。

透过云雾,山下开阔的川地上,齐整的牛棚隐约可见。面朝黄土背朝天,与贫穷斗了半辈子的祁小平,现在是一名抓包机工人。

“不到一年,收入10万多元,日子好得很!”从山上下来,老祁一遇见来自天津的扶贫干部,就“卖派”起来,没有一点生分。

跟着老祁走进位于界石铺镇的养牛基地,一头头通体枣红、体形壮硕的牛,悠闲地嚼着饲草。

“同样是养牛,现在挣得可比过去多得很!”指着眼前大名鼎鼎的“平凉红牛”,祁小平和大家唠起了乡亲们养牛、卖牛的“致富经”。

“过去养的多是‘土黄牛’,个头小、分量轻、卖不上价,一头牛有时只能卖三四千元钱。”祁小平说。

“价钱不合适,缓缓再卖不行吗?”

“种地收入少,别的来钱门路也没有,吃亏也得卖。”

2017年,相隔1000多公里的天津市武清区和甘肃省静宁县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同年7月,踏实干练的武清区干部郭满山被选派担任静宁县副县长。在深入调研当地传统产业后,他决定帮这里把养牛变成脱贫致富的“牛产业”。

为支持静宁的养牛业,武清区多方筹措资金,三年先后在静宁县养牛产业上投入2897万元。产业配套、技术支撑、拓展产业链条等多管齐下,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饲草合作社等项目迅速推进。

“养牛真的能挣钱吗?不挣钱怎么办?”过去吃过养牛的亏,农户开始心里也打鼓。但顾虑很快被打消。

“本地农户交售550公斤以上的‘平凉红牛’,在市场价基础上每公斤加3元,贫困户每头牛再加400元。”界石铺镇镇长李高强说,龙头企业建立了母牛繁育基地,采取“企业统一供种、农户分散繁育、基地集中育肥、企业回购统销”的运营方式。“贫困户每卖一头牛,能比过去多挣两千元。”

为给红火的“牛产业”再添“牛气”,李高强和郭满山一合计,决定再建一个肉牛外销基地,争取高端市场。

双列式标准化牛棚4座,中转棚1座,配套建设若干……

提供小牛,包销大牛,“一揽子”买卖,把过去满满套路的牛贩子挡在了门外。很快,专业化企业闻风而来,借助和港企签订的“红牛”出口配额,年订单出栏量3000头。

打开销路,品质是关键。育肥牛棚里,堆放了三种颜色的饲草:麦草、玉米青贮草、配合饲料。“人勤牛不懒,科学喂上三个月,出栏时每头牛能长到600公斤至700公斤。”饲养员孙建华咧嘴一笑,满是得意。

订单有了保证,饲草需求量大增,720户贫困户开始种植饲草玉米,较传统种植籽粒玉米,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以草养畜、草畜并进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带动全镇牛饲养量达到8200头。”李高强说。

眼看大伙儿养牛都赚了钱,祁小平去年也购进了5头“平凉红牛”,家里养牛,合作社打工,上个月刚卖了3头小牛,祁小平算一下账,不到一年时间,收入10万多元。

离开养牛基地,山路曲折蜿蜒,车开始缓缓爬坡,记者回望川地里的育肥牛棚,苍翠的山林映衬下,青灰色外墙上的红底白字格外显眼:种好饲草养好牛,赶着红牛奔小康。

(新华社兰州6月21日电)

新闻推荐

平凉市2020年市直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公开遴选公务员和工作人员公告

根据《平凉市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实施细则(试行)》(平组字〔2015〕55号)和市直单位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经研究,决定开展20...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赶着“红牛”奔小康)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