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凉 今日泾川 今日灵台 今日崇信 今日华亭 今日庄浪 今日静宁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今日庄浪 > 正文

穿越一条小巷 穿越时空隧道 甘肃本土影视60载光影之路

来源:兰州晚报 2019-12-11 01:34   https://www.yybnet.net/

兰影厂出品的各种影视作品兰影厂曾获各种殊荣各种摄影摄像设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骆陇霞文/图

日前,颇具文化气息的“1958电影小巷”在段家滩落地,穿行其中,仿佛置身甘肃电影历史长河。走到小巷的尽头,背街一隅坐落着的便是兰州电影制片厂。或许除了“老兰州”,它的过去鲜有人知。这里曾是兰州的地标,是一代代兰影人奋斗的地方,是甘肃电影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电影史册的重要篇章,曾孕育出无数优秀的影视作品。从1958年落户黄河之滨算起,兰影厂已经走过了61个年头,这一路上有过坎坷,也有过辉煌,其发展与时代脉搏息息相通。近年来,民营影视公司相继崛起,本土影视呈现飞跃式发展态势,从深层次推动了甘肃文化的发展。

1不灭印记见证时代变迁

来到兰州电影制片厂,褐红色的名称墙映入眼帘,迎面是幢不起眼的三层办公楼,虽简单朴素到仿佛被时代遗落,却有浓厚的文艺氛围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在段家滩开始建设,占地达205.67亩,仅摄影棚就达860平方米,是当时甘肃省唯一一家电影制片厂,也是段家滩甚至兰州的“地标”。

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王廷山告诉记者,兰影厂北面那栋约五层楼高的建筑正是原先的摄影棚,在其中布景拍摄过不少影视作品。厂院西面曾经是座电影院,旧址门头上“段家滩电影院”几个斑驳的字,承载着逝去的岁月与情怀。“上世纪80年代,各单位要自行消化待业青年,制片厂、电影学校和电影公司三家单位于1982年组织开设了段家滩电影院,用制片厂食堂改造维修成放映室和放映厅”,王廷山说,“虽然地理位置偏僻、规模也比较小,但可以优先放映兰影厂发行的影片,因此吸引了众多市民。”

漫长岁月中,兰影厂留下无数印记,其中最具年代感的还要数胶片电影器材。电影声画编辑机、拾音前级放大器、电影还音扩音机、老式胶片放映机……这些“古董”级别的老设备在兰影厂办公楼内依旧可以见到,它们穿越时代的阻隔述说着过去的辉煌。随着数字电影的出现与发展,胶片电影器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王廷山说,用以维修电影设备的电影机械厂失去存在的意义,后来与兰材厂的部分车间合并为机电设备厂。

2兰影厂60余载峥嵘岁月

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开建;1963年,兰州电影制片厂被撤销;1977年,甘肃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

1983年,恢复名称为兰州电影制片厂;

2004年,兰州电影制片厂和原甘肃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并成立甘肃敦煌影视文化中心;

2010年,转企改制成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同年批准组建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

兰影厂走过的路并不平坦,然而重重困难并没有阻挡其前进的步伐。1958年筹建之初,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调来15名技术骨干,开始了新闻、纪录、科教影片的生产制作。当时“边建厂、边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即便如此,这一阶段还是诞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甘肃影视史上第一档新闻节目诞生,系列新闻纪录片之《1958(甘肃新闻)第1号》成为首部公映影片,直到1963年兰影厂被撤销。

1977年,中共甘肃省委决定成立甘肃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正是此时,王廷山从省文化厅电影处调任制片厂筹备组组长,“当时有三项工作,一是建设厂房,二是购买新设备,三是抽调技术人员。”他说,当时处于“边筹备,边生产”的状态。1983年恢复名称为“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片种也逐渐多元化。此后,电影故事片《经理室的空座位》、电影《夺虎连环计》、故事片《歪打正着》、电视连续剧《生命树》、彩色电影故事片《红流》、故事片《太平使命》、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等优秀影视作品相继诞生。

建厂60多年来,兰州电影制片厂创作、设置、出品了300多部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电视剧以及微电影等,多部作品获中国电影政府奖最高荣誉“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鹰奖”、甘肃电影“锦鸡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荣誉。

3奋斗前行的“兰影人”

每天在兰影厂附近走一走,是年逾八旬的王廷山多年的习惯,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他,依旧时时关注着这个奋斗过的地方。他说:“我们那时候困难比较多,都是小打小闹,后来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拍摄的片种也增加了,把兰影厂的面貌搞上去了”。在1958电影小巷,他久久伫立,望着墙面,眼眶有点湿润:“兰影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取得了现在看到的这些成绩。”

焦炳琨便是“兰影人”之一,他是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更是甘肃电影发展的见证人和护航者。焦炳琨从1949年就开始接触电影,当时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助理员职务,分管电影工作,他说:“刚开始对电影的理解不是很深,仅仅是一种喜欢,喜欢看、喜欢研究。”转业后,他任职嘉峪关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文化局局长,1990年调任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当时正值经济体制转型期,“我来的时候,兰影厂资金短缺,要自己找米下锅,到处找投资拍电影”,焦炳琨说,“后来政策放开了,转企改制也带来不少活力,兰影厂逐渐转变思路,探索市场化影视创作生产。”

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兰影人无数心血。“以前是胶片电影,摄影机一分钟24格,拍摄前要先把胶片在暗室中装好,拍出样片后先洗印,反复调整后接着拍摄,直到成片”,焦炳琨说,胶片成本非常高,“当时阿克发胶片一米十几块钱,你想想拍一部片子得多少钱啊。”为了尽量压缩耗片比,节约洗印成本,兰影厂通常选择北京洗印厂、峨眉厂等外厂洗印。从创作、找投资,到拍摄、调整洗印,一部作品的诞生,可能会耗费好几年的工夫,短短几十年,甘肃电影实现了从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换,大大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任职期间,焦炳琨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外,还参与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百余部,所拍纪录片《中国庙会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歌会》等作为外宣片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其作品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等。他自称是个“杂家”,著有19部各类题材作品,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家”、“优秀电影工作者”称号以及甘肃文艺终身成就奖。

4本土影视飞跃式发展

如今,在原兰州电影制片厂办公楼内的是两家“兄弟单位”,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继续承载梦想和光荣,致力影视产品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承担译制工作。

“这些年,不仅有国营影视的繁荣,民营影视也崛起了”,焦炳琨见证了本土影视单位的成长,“上世纪80年代只有一两家,今年统计的数据已经达到了170多家。”他介绍说,在民营影视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甘肃省基本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创作队伍,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编辑、录音等方面的人才。甘肃影视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升,焦炳琨说,“现在每年有90多部电影备案,拍出来的有12部左右。”近年来,《丢羊》、《雪葬》、《甘南情歌》、《金城档案》等诸多本土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

焦炳琨现任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影视剧审看领导小组专家评审组成员。“抓影视必须抓评论,我从1993年开始就在做评论工作,在电视上看片子,然后写评论。当时只有我一个评论员,后来评论队伍逐渐壮大,推动了影视创作发展。”他是甘肃影视的“把关人”,更是“护航者”,“评委的责任很大,除了看片子存在哪些问题外,还要肩负培养影视人才的重任。”他曾帮助热爱影视创作的庄浪农民柳云霞,精心指导、数易其稿,形成一部电视剧本——《三十年不是梦》。

他告诉记者,影视作品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寻求不同,有“个性”的东西,“不止故事不同、人物不同,还要理念不同”。另外,影视作品还要反映生活,并将生活从艺术上升华,达到感人至深的境地,“一部好的作品,会留下思考回味的东西,从而产生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焦炳琨认为,甘肃本土影视之所以繁荣,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影视讲座、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等学习交流平台的构建,“光咱们自己搞提高不了,要跟外界互通,不断补充先进的东西。”而甘肃省电影文化资源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本土影视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土壤。“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拥有独特自然风貌和特色民族风情。西北人也有其特点,憨厚、直爽、率真,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他说,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好多人跑来甘肃拍电影,正是因为这里有内容,有新鲜的东西。”本土文化资源让影视作品打动人心,影视艺术又在深层次推动了甘肃文化的发展。

新闻推荐

庄浪恪守为民初心破解果品销售难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庄浪县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标准,着眼解决群众最关心...

庄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庄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穿越一条小巷 穿越时空隧道 甘肃本土影视60载光影之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