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乡亲们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壮举,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坚持了32年,写出了一部45万字的长篇小说。今年年初,胶州市洋河镇河西郭村64岁的刘乃林,自费两万余元将这部名为《怒涛洪流》的小说出版。昨天,刘乃林告诉记者,他最大愿望就是将小说拍成电视剧。
灵感>>>
来自乡亲们的抗日故事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常听家人讲述乡亲们英勇抗敌的故事,后来我便有了将这些故事写下来的想法。”刘乃林告诉记者,在上世纪40年代,他们这里曾有日军驻扎,为了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乡亲们自发成立了游击队,与日军展开了长达数年斗争,中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刘乃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刚开始写小说时,受文化水平限制,经常提笔忘字,那时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本字典。“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当时一斤猪肉7毛钱,而一本字典要几块钱,简直是一件奢侈品。”刘乃林说,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先找个同音字记录下来。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带着文稿到镇上书店,对照字典逐个更改。
艰辛>>>
50斤地瓜干换回本字典
后来,刘乃林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字典,“是老伴给我买的,为此她狠心卖掉了50斤地瓜干,这让我一直很感动。”刘乃林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和老伴到城里去买东西,路过书店的时候,看到一本字典特别喜欢。但由于价格过高,5块多钱,只过了过眼瘾便回家了。
“这件事被老伴看在眼里,她回家后悄悄地把刚晒好的50斤地瓜干拿到镇上卖了6块多钱,给我买回了那本字典。”刘乃林说,从此自己写小说的“装备”才算凑齐。
创作>>>
边写边改坚持了32年
“以前读过很多国内外小说,可当自己提笔写的时候,真的很难。小说的结构、人物设定、情节等等都要想好。”刘乃林告诉记者,由于白天得下地干活,自己只有晚上写作,有时半夜刚睡下,灵感一来,就立即起床记录下来。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查字典,对于拿捏不准的语言,他就请教村里学校的老师。就这样反复写作修改,前年年初,小说终于完稿,成稿字数45万字。今年年初,他和老伴商议后,拿出辛苦积攒的两万余元将这本用了整整32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自费出版。
心愿>>>
把小说拍成电视剧
刘乃林说,小说主要是写当地一名叫“杨凌波”村民的故事,他带领乡亲们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后来加入八路军,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经过7年斗争终于解放县城。“书是出来了,但再仔细看看,故事连接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还得继续完善。”刘乃林告诉记者,写这本小说就是让后辈们能了解先辈们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小说改成剧本,拍成电视剧。那样的话,老一辈的英雄事迹会更容易传播,让大家知晓。”刘乃林说。 牟成梓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早报讯 空竹快速转动着,伴随着“嗡嗡”作响的声音,或在空中飞舞,或在头顶旋转,随后急速落下,在表演者双腿中来回穿梭……昨天上午,82岁胶州市民杨成义老人,在胶州秧歌城广场表演自己独创的 “空竹踢腿舞...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