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核心
今天是重阳节,记者了解到,岛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岛城长寿人群日益庞大。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678位,其中男性168人、女性510人。百岁老人在全市人口所占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山东省平均水平最高的地区。日前,早报记者根据十二区市老龄办的推荐,探访各区市最年长的老寿星。
市南区 万秀云 女 102岁
能吃蒜最爱DIY
“我今年102岁了,孩子们都孝顺,我也没什么烦心事,日子过得不错。”市南区八大峡街道台五社区百岁寿星万秀云聊起天来还很健谈,她告诉记者自己到现在眼不花、耳不聋,也没有高血压,生活基本能自理,就是前年摔了一跤,腿有些不大灵便了,需要拄着拐杖走。
心情乐观爱吃大蒜
说起长寿秘诀,万秀云也说不出明确答案。“就是没什么烦心事,心情乐观吧。”万秀云的儿子崔振诚告诉记者,母亲从小在平度老家务农,到1971年才到青岛来住,这40多年来家里一切顺利,母亲在95岁那年还能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我也75岁了,外人看来也就是60岁的年纪,这也可能是遗传。”崔振诚说。
“我妈每天至少吃一头蒜,顿顿不落。”万秀云的儿媳说,每顿饭婆婆都弄上大半碗蒜泥,拌上香油、甜面酱,如今小重孙吃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厨房给老奶奶端蒜泥。另外,万秀云特别喜欢吃桃酥和糖,无论是喝稀饭、牛奶,还是豆浆、甜沫,都喜欢泡上桃酥,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
爱好“DIY“小网兜
万秀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缝缝补补的手工活,现在万秀云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甚至重孙子的鞋垫全都出自老人之手。
除了缝补的活,万秀云最爱做的就是“DIY”网兜。崔振诚拿出一沓母亲织的网兜,这些网兜有红色的,也有绿色的,网眼的大小均匀,放在一起看很漂亮。“家里的网兜都用不了了,来了人就当礼物馈赠。”崔振诚说,家里的亲戚朋友来看望母亲的时候都很乐意收下老太太这份礼物。
记者 孙启孟 摄影报道
市北区 王玉玲 女 110岁
跳棋、扑克牌每天摆弄
记者走进岛城最年长的老寿星王玉玲老人的家时,吃过午饭的老寿星正坐在床上晒着太阳,摆弄跳棋,棋子横七竖八,老人一步步地将棋子送进正确位置。再过1个月老人就满111岁了,家人把其中的奥秘归结为老人心态平和,从来不发脾气。
读报下棋是老人的最爱
王玉玲住在莱芜二路,她的大女儿郑淑民告诉记者,老太太以前喜欢读报,90多岁时,仍然每天拿着放大镜看报纸,还经常给家人讲各种新闻,如果遇上天气预报里提到要变天,老人就挨个嘱咐儿女们添加衣服,注意别感冒。如今,老人眼神差了,只能看看报纸大标题,跳棋、扑克牌就成了平日里最大的消遣。
“最近几年,老太太还一个人打理存款呢。”郑淑民说,前几年每到定期存单到期,老太太都会主动找到女儿,嘱咐女儿哪个存折该转存,转存时哪种存款利息最划算,说得头头是道。“要不是现在眼神差了、耳朵背了,家里的大事小事,老太太肯定还得管。”
一天的面食不过4两
郑淑民告诉记者,老人饮食上很简单,一天的面食就是两个小面包,加起来不过4两饭,至于蔬菜、鱼肉也都不需要特意安排,两顿饭间吃点水果。
“再过不到一个月,老太太就要过111岁生日了。”郑淑民说,去年老人过110岁大寿时,家里人在迎宾馆摆了宴席,老老少少四代同堂50多口人格外热闹,今年打算分批给老人贺寿,让老太太多热闹几天。
长寿秘笈“心态好”
“我们听说母亲是青岛年龄最大的老寿星,长寿还真是我们家的传统。”郑淑民说,她的父亲去世时91岁,家里的长辈都长寿。郑淑民感觉,家里人长寿的原因很可能与脾气、心态有关,尤其是母亲,心态非常平和,从来不发脾气。在郑淑民的回忆里,她的父母从来没吵过嘴,也没对任何一个孩子嚷嚷过。“心态平和,心情和精神就自然好。” 记者 于顺 摄影报道
四方区 单沈氏 女 107岁
每天必吃水煮肉片
家住海岸路的单沈氏今年107岁,整个居民院都知道他们院里有个老寿星。
重阳节来临,四方老龄办给百岁老人订制寿桃样式的大馒头,头发花白的单沈氏面对大寿桃喜笑颜开。“我还认识你,去年来过。”107岁的单沈氏思维清晰,一眼就认出一名工作人员。单沈氏的儿媳李坤英告诉记者,老人身体一直挺好,在家上厕所不用人扶,想要什么东西都是自己拿,只是近两年听力开始明显下降,要靠近耳朵边大声说话。
李坤英介绍,单沈氏从不挑食,家里做什么就吃什么,但对水煮肉片特别喜好。为让老人家高兴,家里几乎每天都要做上一份水煮肉片给老太太“解馋”。由于老人牙口不好,水煮肉片一定要炖得非常烂。即便平时吃的大枣、苹果,同样要煮熟,用勺子弄碎。 记者 赵健鹏 摄影报道
李沧区 宋梓昌 男 101岁
胃口好 吃嘛嘛香
“我大爹已经10多年没出过门了,他现在天天早晨在床上活动身体。”昨天上午,记者在李沧区万年泉路百通花园见到了宋梓昌老人,老人正在看电视,他的侄女和侄女婿已经照顾了老人30多年。
宋梓昌的侄女告诉记者,老人虽然听力不好,但还是很喜欢看电视。“我大爹已经多年没发过脾气了,有事都是跟我们和声细语地说,不抽烟不喝酒,每天过得都很乐和。”宋梓昌的侄女说。
“你现在胃口怎么样?”记者大声地问宋梓昌老人。“我现在吃什么都香。”宋梓昌老人也大声地回答,他告诉记者,他的牙口好,现在跟着侄女和侄女婿一起吃饭,没特意加小灶。记者 原野 摄影报道
崂山区 毕桂香 女 104岁
“奶奶每天照镜子”
当记者来到北宅街道周哥庄社区见到104岁的毕桂香老人时,她倚坐在热炕上,正微笑着招呼着前来看望她的儿孙们。老人的记性特别好,前来看她的后辈们,她都能叫出名字来。
老人的儿子王喜庆今年83岁,儿媳李爱美今年也已经84岁了,加上孙子、重孙、玄孙等,一大家子有30多口人,五世同堂。老人的孙女王瑞华告诉记者,奶奶很能干,整个家族的事情都让她来打理,不但亲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没的说。
“我奶奶很喜欢干活,100岁时还能穿针引线剪布头,102岁时还能下地走路。”问起长寿的秘诀,王瑞华说,奶奶生活很有规律,最爱吃水果,像最近葡萄每天都要吃上一大碗。“奶奶还很爱美,房间里一年四季都会摆着鲜花,每天都要照照镜子,你没来之前,她还拿着镜子梳头发,说头发太乱了不好看。”王瑞华笑着说。记者陈勇 摄影报道
城阳区 胡孝尧 男 109岁
性格豁达脾气好
109岁的胡孝尧老人住在流亭街道洼里社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老人16岁结婚,到北京做过生意,也不时回家务农。也许是走南闯北遇事多了,养成了他顺其自然、豁达的性格。对家里的琐事,他一概不问,任由妻子安排。老人身体一直很硬朗,10多年前不慎摔伤了腿,所以现在行动不便。老人不忌烟酒,从年轻时开始,手里总拿一杆旱烟袋,抽了几十年的旱烟,从未发现他咳喘过。老人的酒龄也不短,过去一顿二两酒,一瓶酒只够打发3天光景。前些年老人给自己立了“酒规”:饮酒不过量,适可而止。问其长寿之道,他说在饮食上从不挑剔,爱吃的食物,从不多吃。在起居上,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也从不睡懒觉。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黄岛区 惠长绪 男 104岁
每天爬5楼权当锻炼
不抽烟、少喝酒、不挑食、睡眠足、心胸豁达……这是家住开发区薛家岛街道辛岛社区的104岁老人惠长绪的长寿秘诀。老人膝下有一儿一女、3个孙子、2个孙女 、十多个曾孙和曾外甥及一个玄孙,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共有27口人。
记者以为老人会住在一楼或二楼,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却领着记者一直爬到了5楼。“老人身体很好,现在每天还自己下楼和邻居们一起晒太阳、聊天。”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老人现在和孙子、孙媳、重孙、重孙媳及玄孙一家六口住在这处套三的新房里。
记者看到,老人身板硬朗,面色红润,还留着一缕白色的山羊胡。“我的孙子都抱孙子了,你说我有没有福气?”老人笑着对记者说,拆迁抓阄分了个5楼,挺好的,每天上上下下就当锻炼身体了。
记者 刘海龙 摄影报道
即墨 黄佳梓 男 110岁
“最老宅男”老宅养生
青岛最年长的男寿星——即墨黄家埠南村的黄佳梓老人,看上去脸色红润,皮肤光滑,让人不得不为老人的健康和养生之道称奇。昨日,记者来到黄佳梓的家里得知,这么多年来,老人一直喜欢喝点小酒,如今还能一口气行走两里多地。
记者走进黄佳梓老人家里时,老人正闭目养神。“这个宅子是爷爷从小住过的地方,他始终不愿意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老人的孙媳妇江瑞英告诉记者,爷爷身体很好,两年前还自己赶集买东西,到处跑着串门,最远一次自己跑出去7里多地,那时的爷爷吃饭时必须喝点小酒,完了双手一背,就出去散步去了。
这两年,老人身体弱了一些,大部分时间就宅在家里,吃完饭后就闭目养神,连酒也很少喝了,在院子里散散步,收拾一下卫生。“爷爷20岁开始喝酒。”江瑞英说,爷爷中午和晚上两顿都要喝上二三两白酒。记者粗略算了一下,老人从20岁开始喝酒,到现在已经90年了,如按85年酒龄计算,每天喝半斤白酒,每年下来喝掉90公斤酒,85年就是7吨多白酒。据了解,黄佳梓老人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但饭量很大。老人很少吃肉,喜欢吃青菜。 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胶州 邵允功 男 102岁
自己的事自己做
家住胶州市三里河街道丁家庄村的邵允功老人今年已经102岁了,老人面色红润,穿着得体,看起来很精神。
老人60岁的儿子邵长江告诉记者,父亲虽然耳朵聋,但思维却很清晰,饭量也不小,中午能吃一碗饭加一碗肉汤。走进老人的卧室,记者看到屋子很整洁,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邵长江说,虽然早已到享福的年龄,但父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整理房间并且坚持自己穿衣服穿鞋,“他性格刚强,不服老,坚持不让我们帮忙,觉得自己做家务最干净。”
邵长江说,父亲以前是一家之主,现在年龄大了依然“爱管闲事”。“我们做饭时他会过来视察看做得好不好,有时候我们晚上回家晚了,他也都会询问原因。”在邵长江看来,父亲心胸豁达,对于烦心事的处理从来很果断,也不将这些事放在心上,这种心态正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虽然我爸爱唠叨,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人离不开他。”邵长江说。
记者 牟成梓 摄影报道
胶南 董观希 男 104岁
一天三顿吃小辣椒
胶南市泊里镇棋子湾村的老寿星董观希今年已是104岁高龄,五世同堂,每天三顿吃辣椒,70年没打过针吃过药,半个月前尚自己居住、做饭、劈柴。10月11日他不小心从炕上摔下来,把左腿磕了。即便这样,他还让儿子每天背他到门口晒晒太阳,“接见”一下村里的晚辈。
董观希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表面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了。“这石头在这里得有三四十年了。在我印象里,俺父亲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一坐,时间长了,这原本有棱有角的石头就被磨得滑溜溜了。”董观希的儿子、75岁的董立芳告诉记者。
“孩子们来啦,快炕上坐吧,失礼啦,我的腿断啦,没法走路,要不就出去接接你们啦。”看到记者等人进屋,董观希老人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待记者坐定后,董观希打开了话匣子:“我打20岁那年就出海,在船上一直干到70多岁,要说村里出海时间最长的,那就是我啦。我们家已经是五世同堂,俺孙子的孙子都5岁啦。”
“这还真不是吹的,俺父亲的身体,那确实是好,打我记事起,就从来没见他生过病。”董立芳告诉记者,老人平时烟酒茶都不沾,喜欢吃青菜粗粮,特别能吃辣,每天三顿吃小辣椒,每顿能吃三四个,没辣椒就着就吃不下饭。“我每年都在园里种十几棵辣椒,其实俺和老伴都不吃辣,这辣椒就是给俺父亲准备的。”董立芳说。
“俺父亲好动不好静,在炕上坐不住,如果天气好,我就背他到外面晒晒太阳;他人缘好着呢,在门口石头上一坐,路过的村民见到了都会过来问候一下。”董立芳说。
棋子湾村党支部董书记告诉记者,棋子湾村一共740口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4位,除了董观希外,还有3人都接近100岁了。 记者 赵玉勋 摄影报道
莱西 王德花 女 109岁
下地干活“杠杠的”
109岁的女寿星,下地里干起农活,那小身板真是让人羡慕。莱西姜山镇兴隆庄村老人王德花活了一百多年,几乎没有离开过农田。王德花70岁的二女儿李文英说,老人吃了一辈子苦,平时吃的几乎都是素食,她最大的长寿秘诀就是没断了干活。
109岁老人五世同堂
10月19日上午,记者在前垛埠村李文英的家里见到了王德花,虽然已经109周岁了,但她的身体看上去十分硬朗,正在院子里收拾玉米棒子。见到记者来采访拍照,老人特意换上了一件新衣服,又来到门口的柿子树前摘下柿子送给记者尝鲜。
李文英告诉记者,老人的身体是不错,但毕竟上了年纪,下地干活家人不放心,总要跟着她,生怕老人不小心摔倒。李文英说,她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大哥和两个弟弟,如今都已经子孙满堂,大哥已经有了孙子,现在他们一大家子已经是五世同堂了。
步行两里地走到女儿家
李文英告诉记者,半个多月前,老人就从孙子家来到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了,来的时候,孙子坚持要开车送她,但老人死活不让,非要自己步行去。最后拗不过老人,孙子只好悄悄跟在后面,将老人送到二姑家里。到了女儿家,老人就没闲着,一直干活。
前天,老人偷偷来到地里收拾玉米杆,李文英找不到老人,吓了一跳,最后在地里发现了老人,老人捡了一捆玉米杆抱回了家。平时老人一闲下来,就嚷嚷着要出去走走,女儿只好陪着老人在村子里散散步。
平时只吃素食喝红酒
“老人喜欢干活,平时吃的基本都是素食,很少动荤腥,后来喜欢喝点红酒。”昨天上午,李文英告诉记者,生活条件好一点后,老人喜欢中午喝点红酒。平时老人的饭量还行,一顿能吃两个素包子,面条也能吃上一大碗。除了过年吃一点肉外,平时几乎没有动过荤腥。 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平度 刘珍花 女 105岁
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扫地
“哟!你们来了?瞅瞅,俺村今天有娶媳妇的,俺去看新媳妇了,让你们等久了,真对不住啊……”10月20日,平度市麻兰镇大埠村105岁的刘珍花老人拄着拐杖,老远就跟记者打招呼。她穿着大襟衣服,踮着小脚急溜溜地向记者走来。孙子抱着老人的重孙女跟在后面。老人身体硬朗,干净利索,言行一点都不像是一位已经105岁的老人。
“俺奶奶眼神儿好,经常给俺大爷缝衣裳,眼神比俺大爷还好。”刘珍花的孙子笑着告诉记者。
刘珍华告诉记者,她和大儿子一起住的时候,大儿子晚上看电视到很晚,她就会嫌他浪费电钱。大儿子为此经常逗她:“我都81岁了,也不是小孩儿了,你怎么还说我?”“有俺在,你再老也是孩子,不听俺话还犟嘴。”在刘珍花的眼里,子女们年纪再大也是孩子,她有权利管教他们。
刘珍花告诉记者,平常儿女们做啥,她就吃啥,每天中午晚上吃饭时都会少喝点白酒。刘珍花的大儿子左秀民告诉记者,现在母亲尽管已有105岁高龄了,但老人至今耳不聋眼不花,且头脑也不糊涂。
“俺的子女们轮换着养俺,一家养一月。每月俺算计着到时间了,俺就会自己去下一家。”刘珍花说,如今儿女的日子也都挺好的,在每个子女家生活时,她还会帮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俺就怕家里头不利索,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笤帚帮孩子们扫扫地,吃过饭到大街上看看光景。”老人说。记者 牟成梓 摄影报道
医生观点:年轻时要打下好基础
不抽烟、少喝酒、勤快爱锻炼、心态随和、幽默爱开玩笑……通过近距离与这些老寿星们接触,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不少共同点。那这些是不是所谓的长寿秘诀呢?“这些老寿星身体硬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基础病,这都是年轻时打下的好基础。”昨日,海慈医疗集团营养科副主任杨红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常说的养生之道就是禁烟限酒,适量运动,清淡饮食、注意膳食搭配。”杨红介绍说,当然并不是说这样做了就都能长寿,但长寿的人基本都这样做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个大家都知道,适当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能过量。”杨红说,长寿的人都有个好的心态,起居规律、不暴饮暴食,这些在年轻时就要打下好的基础,要不然等到身体出现毛病再注意就晚了。
记者 刘海龙
新闻推荐
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接受辅导公告,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接受辅导公告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现已接受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最终能否发行股票并上市,尚待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要求,为提高股票发行上市透明度,防...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