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2月3日是大年初四,当大多数人忙着走亲访友拜大年的时候,我市明光茂腔剧团的传统茂腔剧《西京》在李哥庄镇黄家屯鸣锣开唱。一人多高的戏台上,茂腔演员唱得声情并茂,极为投入。台下的观众已经有二百余人,还有不少人听到锣鼓声陆续赶来。一位七八十岁的大妈带着孙子坐在最前面,听得最认真,“我是从平度来走娘家的,爹娘已经不在了,我也多年不回来了,听侄子说今天唱大戏,我特意让儿子把我送来,一来看看娘家人,二来听听多年没听过的茂腔戏。”大妈一边瞅着戏台,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明光茂腔剧团团长法秀花告诉记者:“正月里送戏下乡,观众大多是些老年人,有好几个老人中午都顾不上回家吃饭,随便在街上买点小吃,下午接着听。看到观众热情这么高,大家唱得也就更来劲。”目前,她们的演出计划已经排到了农历二月底,看来整个春天她们都要一场接着一场马不停蹄地连续演出。说起来,法秀花和她的明光茂腔剧团已经一起走到了第十个年头。2004年,因为“骨子里对茂腔的热爱”,法秀花变卖家当,组建了山东省首家民间剧团。剧团取名“明光”,寓意传统茂腔前景光明。而今,经过九年多的市场打拼,加之时逢文化产业发展良机,法秀花和她的明光茂腔剧团,确实迎来一片光明。
据悉,法秀花所创剧团最早的演出证是“省文演001号”,这意味着该剧团是山东省首家民间剧团。后来年审时,变成了现在的“青文演001号”。
在茂腔演出中,法秀花收获颇多。2009年,在全国第四届红梅戏曲大赛中摘得桂冠;两年后,剧团以《罗衫记》获胶州市首届文化创作二等奖;随后法秀花获评“齐鲁文化之星”。荣誉接踵而来,明光茂腔剧团的家底也日益丰厚,灯光、音响、布景、服装、舞台车、大客车……如今一应俱全。从剧团成立初期有演员10余人、能演6个古装戏,发展到现在剧团演职人员40多人,能演大型古装茂腔20多部,还有少量自创剧目,如折子戏《茂腔赞北关》。
与此同时,法秀花也收获了特别多的感动。她至今还记得,2010年8月的一个晚上,明光茂腔剧团在市秧歌广场演出,节目过半,下起了小雨。怕雨越下越大,法秀花想就此收工。孰料,雨虽然越来越大,观众们却并没有离开,有伞的观众撑起了伞,没带伞的站起来,把原本坐着的塑料凳四脚朝天举到头顶,遮着雨继续看。更令人感动的是,有的观众来到后台,为演员们撑起了雨伞,在台上唱小生的法秀花唱得更动情了。
还有一位70多岁的“粉丝”让法秀花一想起来就心怀感激。当时,法秀花在一个商场前的广场上演出,一唱就是两个月。一天晚上表演结束后,布景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崭新的“老板杯”,说是一位老太太送的。老人特别嘱咐“让那个演小生的姑娘多喝点水,千万别累坏了嗓子”。让她感动的事还有很多,经常有观众专门备好了矿泉水给演员们解渴……“观众把演员当成了自家人,我们回报给他们的,只有更加精彩的演出。”法秀花说:“在市区演出观众相对少,但演员们丝毫也不能马虎;在偏远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演员们更不能有丝毫懈怠,民间剧团需要以真诚面对观众、面对市场。”
剧团成立以来,为了振兴传承胶州茂腔,法秀花投资了20多万元录制了13部原汁原味的胶州茂腔VCD光碟20000多套,如今已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法秀花以及她的剧团在传承和普及非遗茂腔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他们每年演出300多场,累计已演出3000多场。法秀花告诉记者,剧团每到一个村庄演出时,总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老早就搬着小凳子来占座,就是希望占到一个好的位置观看茂腔。演出还没开始,舞台周围就已经围满了人。每当看到这种场面,法秀花更强烈地感到了对茂腔的热爱,她多年来的坚持值!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