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沿着胶州市站前大道进入于家村,便会看到一块中国辣椒产业基地的牌坊。在牌坊西侧1000米处,有一个叫青岛永发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房。
说起产业基地的渊源,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王如青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这名土生土长胶东人的成功史,几乎就是于家村辣椒传奇的缩影。
记者来到公司时,王如青正在和几个韩国客户商谈辣椒出口方面的业务。像这样接待国内国外的购货商和供货商,已经成了他最日常的工作。
说起创业故事,王如青如数家珍地向记者道来。“在我印象里,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开始种辣椒了。”王如青说,他们家辣椒的种植面积不大,基本上维持在3到5亩地,平均一亩地可以产出五六百斤干辣椒。
“辣椒品相好,在当时一斤能卖到两三块钱。”王如青回忆说,每年秋天收购辣椒的南方客户都会准时出现在于家村自发形成的辣椒市场上。农户卖掉辣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前丰隆屯村种植辣椒的村民也都会把自家的辣椒拿到于家村市场上售卖。他们几乎都没有想过辣椒会出现滞销的情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当时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于家村的辣椒市场规模比较小,受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现在的于家村相关负责人刘殿刚告诉记者。
1989年秋天,王如青家的3亩辣椒获得了丰收,总产量差不多有2000斤。可是等了大半个月,也没有把南方的收购客户等来。“当时村里的人都急了,一些人还主动给南方的客户打了电话,人家就是不过来,原本两三块钱一斤的辣椒,压到了几毛钱一斤都没有人收购,好好的辣椒成了‘烫手山芋\’。”王如青说。
“村里人种了很多年的辣椒,从没有如此难卖过,大家伙都很急,没想到王如青一家人的尝试给大家打开了一条路子。”现任前丰隆屯村书记王宗建告诉记者。
那年王如青刚刚上高一,家里人从牙缝里挤出了38元钱,给他交了学费。看到辣椒卖不出去,王如青也没有太大的心思上学。学费交上的第三天,他便决定不上学了,和家里人想办法把辣椒卖掉。
新闻推荐
一个土堆“封”住2000岁古墓,一个土堆“封”住2000岁古墓
早报讯 在胶州洋河镇仉官寨村岭地上,有一处大土堆一直没引起村民注意。就在前几天,土堆周围发现了多块古砖和瓦片,这才揭开了这个大土堆的身份。昨天,记者从胶州博物馆了解到,早在2009年文物普查中,他...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