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卖不出去,听村里在青岛干建筑的人说,青岛市区有不少人吃辣椒,建议我们把辣椒磨成粉,到城里卖卖试试。”王如青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和家人着实很高兴。他们挑拣出了四五十斤红辣椒,租用了村里的磨面粉机,把辣椒磨成粉。
粉磨好的第二天一大早,王如青便和父亲从胶州市汽车总站乘坐客车到了温州路上的青岛汽车总站。“那是我第一次到青岛,50多公里的路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到了车站下了车,直接就找不到方向了。青岛的高楼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算是开了眼界。”王如青说,他们询问路人才知道,桑梓路上有个售卖调料产品的南山市场。
“到了南山市场,发现这里每斤辣椒粉能卖到10块钱。我们就在路边摆起了地摊,因为没有带秤,我们就按1块钱一茶碗卖。”王如青说,辣椒粉的质量比较好,市民们也比较认可,四五十斤辣椒粉卖了三四天,期间为了节省费用他们就和同乡住在建筑工地上。
此后,摆地摊就成了王如青的主要“工作”。“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块钱。”王如青说,那年他们赚了2万多块钱,用小茶碗舀出了“第一桶金”。他不仅把自家滞销的辣椒卖完了,还帮助不少邻居解决了滞销的辣椒。
“还真是多亏了王如青出去闯市场,其他村民卖不出去的辣椒都让他卖得差不多了。”王宗建说。
王如青和父亲在南山市场摆地摊期间,也有一些辣椒粉贩子想以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他们的辣椒粉。“当时就感觉这个价格太低了,没有答应他们,而到地摊上买辣椒粉的人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有时甚至降到了两三块钱一斤。”王如青说,这时他才反应过来搞批发还比较合算。于是,他跟父亲找到了一开始想批发他们辣椒粉的商户,谈拢了辣椒粉的价格。
“南山市场的辣椒粉批发谈好后,我们便开始拓展其他市场。父亲主要在家负责辣椒的收购和加工,我留在青岛市区跑业务。”王如青说,为了方便联系,他们家特意花4800元钱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这也是当时村里的第二部电话。
“当时的青岛有36家大大小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平时住在南山市场的小旅馆里。出去跑业务的时候,远的地方就坐公交车,近的地方就骑着那辆花了100元买来的大金鹿自行车。”王如青说,不到半年的时间,青岛的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就像地图一样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青岛的辣椒市场也很快被他“攻占”。
新闻推荐
“同学们往前看,我是这样摆的: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整张卡片,一行有5个,有3行,一共用了15个小正方形,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所以这张大卡片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