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污水处理厂扮靓美丽胶州编者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目前征集到的3534项群众诉求,环卫、医疗、公共交通、教育、养老、文化服务等涉及公共服务类的问题占绝大多数。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解决问题要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建立机制,形成长效”的指示,在此类事项的办理中,我市坚持站在城乡一体的高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针,统筹解决、综合施策,建立起一系列覆盖全市的长效机制,让广大群众从教育实践活动中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以前坐‘小公共\’进趟城,票价10元,还不准点,现在开通新公交车,2元钱就行了,还实惠还方便。”6月16日一大早,在502路公交车上,铺集镇农民王德森这样说。
为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我市投入2880万元新增公交线路16条,惠及70万城乡居民。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我市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突出环卫、医疗、公共交通、教育、养老、文化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高标准的务实惠民之举,推动教育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
01
投资20亿元进行水环境治理,近3亿元创建乡村文明家园,城乡环卫一体化成体系
“什么时候我们村里的垃圾、污水问题能彻底消失?”、“希望能帮我们村把路硬化了……”在“八有”台账群众提出事项中,对于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反映颇为集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诉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把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列为全市工作重点。特别是着力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投资20亿元着力构建“1+10+9+X”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重点建设1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0座区域集中处理设施、9座区域小集中处理系统、X个分散处理系统与散户原位处理系统,其中2014年投资7.18亿元,年底实现镇(街道)驻地以及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市60%以上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总规模6.5万吨/日,到2020年底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围绕建立城乡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深化“镇村保洁、收集,市级清运、处理”机制,市镇两级投资9700万元,建设里岔、铺集等5座偏远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处理站,各镇(街道)配备道路清扫车、洒水车、生活垃圾清运车42辆,清理农村卫生死角1700处,管理和保洁人员充实到3548人。
以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家园洁净村、特色村、示范村为抓手,我市今年投资近3亿元深入开展“美丽胶州”建设和“乡村文明家园”创建工程,年内全市所有村庄达到卫生洁净村标准,90%以上的村庄建成乡村文明家园达标村,高于省级文明村标准,全力打造5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和20个乡村文明家园特色村,实现农村环境大改观。
02
2万余人次专家进村巡诊,医疗卫生一体化更便民
在市委书记张德平到九龙街道永安屯村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反映,“虽然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但我们都盼望着什么时候能更方便的不出村就把病看了。”
着眼于这一群众期待,我市在全市精心选拔优秀医师对卫生室空白村进行巡诊,缩小医疗服务半径,目前共安排巡诊310人次,服务群众1500多人,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切实解决卫生室空白村群众看病不便问题。深入开展“百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支农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参加查房1600余次、手术600余例、授课300余堂、培训人员1万余人。全面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73万城乡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投资4000万元新(扩)建基层卫生院、配备相关医疗仪器设备,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发展。
03
30年“小公共”退出历史舞台,65周岁以上老人乘公交免费,城乡公交一体化大突破
去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的“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和“群众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中,有5140名群众反映部分镇没有开通公交车或公交线路少,出行困难等问题。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市经过深入调研,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综合测算,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投入2880万元,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热情,择优选取3家资质高、规模大的经营主体,新增16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了公交线路通达所有镇(街道)驻地。同时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178辆新购置车辆全部为新型能源公交车。目前全部公交线路均于5月1日前正式运营,通达主干道沿线村庄,全部实行2元票价,所有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惠及70万城乡居民,并进一步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实现村庄近距便捷交通全覆盖。
04
200名城区教师农村支教,教育资源一体化提质量
“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希望各位领导能进一步深化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推动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在2月14日的群众代表列席常委会座谈中,群众代表姜琳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为此,我市对前期制订的《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管理办法》和《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学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加支教数量,延长支教时间,有序安排200名教学能手到农村支教两年,23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双向互动,构建起支教工作长效机制。同时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规范化建设水平,在去年实现学校集中供热、农村小学标准校车、婴幼儿公益早教镇(街道)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总计投资7.6亿元新(扩)建校舍5所13.7万平方米,改造16所7.8万平方米,新(扩)建幼儿园22所4.1万平方米,所有工程重点向农村倾斜。
05
15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提高,养老敬老一体化上档次
“我有部分办理养老保险的材料因为年份太久丢了,一直办不了养老保险,希望政府帮帮我解决这个难题。”铺集镇牛沟一村村民刘希华通过市长公开电话反映。铺集镇根据刘先生的反映,第一时间安排专人为老人翻档案、查资料,最终帮助老人妥善办理了养老保险。
在以德孝为先的广大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市以“硬件+软件”双提升为抓手,着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上水平。“硬件”提升即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工作,由原先最低每人每年100元调高至300元,最高档次达到每年5000元,受益人数15万。加快3.3万平方米市办中心敬老院建设,重点新(扩)建镇办中心敬老院2处;在建成47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新建50个,到明年实现全覆盖,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软件”提升即制定《胶州市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试点方案》,在三里河街道刘家村等7个村庄试点实行农民补交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将逐步在全市推广,探索分类缴纳养老保险新模式。
06
3000余名文艺骨干活跃城乡,文化惠民一体化广覆盖
“自打有了综合文化站,我们这帮人可算是找着乐子了,平时搞排练、搞娱乐不愁没地方了!”近日,李哥庄镇一只秧歌队伍的李大妈在镇综合文化站排练秧歌时兴高采烈的说道。农村群众对城乡文化场所、文化活动、文化队伍建设的期待越来越高,广大群众对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已经成为新的追求。
面对群众这一愿望,我市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阵地建设和人才建设两个结合,着力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在前期新(扩)建10个镇综合文化站、57个电子阅览室、74个农村社区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完善“百姓看戏、政府买单”模式,投资200万元扶持民间剧团发展,每年投资90万元对村庄公益性演出进行补贴,扶持各类文化队伍、团体,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均建成文化阵地,30支民间剧团、800余支秧歌队伍、32支农村电影放映队,3000多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城乡,打造形成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刘洋)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