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就有垃圾桶,保洁员定时清扫,柴草整齐堆放,每条胡同很干净。每家每户也都自觉了,再不乱倒垃圾和污水了。”9月28日一大早,65岁的胶西镇胜利庄村民王茂暖倒完生活垃圾,高兴地和邻居谈论着。
环卫一体化,城乡变化大。今年以来,我市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建设美丽胶州的突破口来抓,并列为2014年政府实事工程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整改的内容之一,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让广大农村实现了与城市一样洁净,为建设美丽胶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投入配强设备
近日,我市投资1500万元的胶西、胶莱、洋河、里岔、铺集等5个垃圾中转站正式建成启用,每个日运转能力150吨,覆盖周边30公里以内的村庄。“运输时把垃圾压缩为20多吨重,类似于集装箱大小,一车顶现在的两车。”9月28日,在铺集镇垃圾中转站检查的市建设局环卫处副主任张征光介绍。
为真正实现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在投资建设垃圾中转站的同时,我市投资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壮大了垃圾清运队伍。共投资1750万元,在各镇办配备道路清扫车、洒水车、生活垃圾清运车51辆;投资398万元,在全市811个村庄配备垃圾桶1.5万个,达到每15户1个的配备标准。张征光介绍,目前,我市根据不同镇办远近,分别采用直收直运和集收转运相结合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共有两支环卫车队,一支负责城区,有32部,对垃圾直收直运;一支负责农村,有17部,将集中到中转站的垃圾无偿转运至垃圾处理场。全部采用新式后装式压缩垃圾车。其中,跑农村的因为路途远,都是12吨位的大型车。一天进场垃圾大约600吨,其中农村约占三分之一。而收集的垃圾,全部运送到胶州城区北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由市级统一处理,所有村庄的垃圾处理有了完美归宿,保证了垃圾日产日清。同时,配套扩建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0吨,满足日常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要求。
“我们还给每辆垃圾运输车装上了GPS定位系统,几点出发、几点到哪个村、每天跑没跑、跑了几趟、途经哪里都一清二楚。”市环卫处督查科科长乔会先说。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
网格化精细监管
每天早上5点,胶东街道大麻湾三村的李祥臣、韩加敏等8名保洁员,便结伴推上小车,挨家挨户收集垃圾了。收集之后,集中放置到位于204国道边上的垃圾存放点,等待市里的垃圾车前来清运。
据了解,李祥臣等8人受雇于村里,每月800元工资,任务是维护大街小巷的卫生、基础设施。“工资办事处负担600元,村里负担200元。”村党支部书记张雷说,麻湾三村近800户,坐落散,以前垃圾处理是个不小难题,现在统一为各户配发小垃圾桶,村民早晚两次将自家垃圾桶放在门前,村保洁员早晚两次统一收集。
市建设局局长汤德华介绍,今年我市统一标准,按照每15户1个,在全市农村配备垃圾桶1.5万个;按照每100户1人的标准,在全市811个村配备保洁员3548人,实现了全覆盖。我市各镇办分别成立了环卫所,强化督查管理。
长效化标本兼治
在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监管的基础上,我市注重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从长期投入、完善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持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此,我市成立了由建设、城管、公安、环保等多部门以及12个镇办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村分别设立相应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市、镇(街道)、村环卫管理“三位一体”,形成“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城乡环卫管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市制定完善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方案》、《镇村环境卫生作业规范》、《镇村环境卫生考核办法》,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制定工作标准,会同“两办”督查室、市农工办、市建设局做好考核验收工作,构建了城乡环卫工作大格局。同时,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镇办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列入全市观摩点评内容。按照公开责任、明确标准、经常监督、及时考核的原则,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考核、年终一总评,考核成绩与资金拨付挂钩,并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公开,督促城乡环卫一体化整体推进提升。
市环卫处主任陈玉琴介绍,目前,我市建立了“镇村保洁、收集,市级清运、处理”的运行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2997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清运和处理,12个镇(街道)每年投入5739.97万元,专款用于村庄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向收集点或中转站的收集清运,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是主体,更是受益人。因此,要注重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促使他们长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实现标本兼治长效化的关键。除了要发挥好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外,还要发挥好群众自治和良好环境倒逼的作用。”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庄孟坤如是说。
(任献文 史群)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