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街面净、出门有花香、玩耍有地方,你说俺的生活变化大不大?”胶西镇孝源店子村65岁的李玉武对记者说。
大街小巷干净明亮,河流湖泊清澈见底,文化广场欢声不断,模范典型人人称赞,这是胶西镇追求的“美丽”乡村梦想。自去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来,胶西镇一步一脚印,每年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用于保证环境整治正常运转。今年“美丽胶州”建设以来,该镇又先后投资沿墨水河进行整治、对道路“白变黑”及砂石硬化、将围村、节点见缝补绿、粉刷墙壁……镇村面貌大有改观,美丽乡村梦已见雏形。
建长效机制
乡村环境提档升级
“农村的环境整治看似是小事,但要群众广泛参与,形成长期机制一直保持下去却很难,因此必须常抓不懈,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开始。”胶西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建立环境维护长效机制为目标,该镇成立镇物业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辖区内所有村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等方面的管理。采取“聘任”的方式,按照每村2—3名的标准配备专职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和垃圾回收工作,确保村庄内街道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保洁人员由镇上统一配发工作服,镇上统一拨款,仅保洁员工资该镇每年财政拨款就达130多万元。同时,邀请环卫处工作人员及有关专家对保洁员进行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保洁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全镇114个村共聘任保洁员268名,实现保洁队伍全覆盖。
对于垃圾难题,胶西镇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模式。一次性投入78万,按15户左右设置一个垃圾桶的标准,为辖区内的村庄配备了2000多个垃圾桶,委托市环卫处代运,做到日产日清。针对西部部分村庄距离市区较远,垃圾收集不便的问题,该镇去年投资350万元,建设了占地9亩的垃圾中转站,垃圾经过中转站的二次压缩处理,统一运往城区进行无污染处理。通过开展的“百名基层党员承包百条村居道路、打造百条文明示范街”活动,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
引导农村党员积极参与“美丽村庄”建设,村内每条主街道都有党员分包,党员信息不仅村内有,物业办统一登记在册,发现问题随时联系。目前,全镇命名了200多条示范街、示范路,村里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在管区的内部同村庄之间开展“美丽村庄”评选活动,进行表彰,发党员、村民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度再升温。
推文明风气
拓展乡村美丽内涵
“自从有了电子阅览室,我假期里就能自己提前复习,再也不用去外面找辅导班了……”正在村里电子阅览室学习的四年级学生王明明向记者说道。
美丽村庄不仅是外表靓丽,胶西镇还注重拓展村庄的美丽“内涵”。在12个示范村内,投资100多万,建立电子阅览室。村民可以到阅览室内学习到最新的播种技术、工人可以学习到最全面的专业技能、学生们可以在假期里利用电子阅览室学习课外知识。该镇将老年文化活动室再次升级,在原本象棋室、乒乓室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老年课堂,带领着老年人练书法、学跳舞、学摄影。投入100多万,在孝源店子、北祝村等村庄建立30多个广场。统一配置体育建设器材。早上老人带着自己心爱的鸟去广场上遛弯、晨练。晚上孩童们齐聚广场上捉迷藏、过家家。今年,该镇通过和企业联合,预计打造100余座文化广场,力争做到“村村有广场”。
以“美丽胶州“建设为契机,胶西镇还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模范评选活动。在全镇114个村庄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方面内容,在全镇范围内推选模范。将评选出的人物事迹在四德榜上张贴。同时广泛发动宣传,在全镇范围内刮起一股积极向上的四德之风。该镇涌现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乡村情义医生王情义;自己富裕了不忘众乡亲,主动向邻里送技术、送信息,带动大伙共同富裕的祁林山、宋宇丽;从小照顾生病的爷爷和爸爸,小小的年纪便挑起家中大梁的初一学生明海云。同时“青岛市文明市民”、“胶州市道德模范”、“最美胶州人”也在该镇层出不穷。道德建设已经融入到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全民提升了胶西的农村道德水平。今年,该镇“五老”干部党支部带头成立“真情调解室”,专门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夫妻吵架、邻里不和,婆媳紧张等问题都在老党员的调解下一一化解。美丽乡村内外形象都得以展现。
(姜方梅 高玉贝 徐晓明)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