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陆家村小学塑胶操场彰显青春活力美丽胶莱建设谱写新篇章———
谭洪军任宇婷
胶莱镇官路小学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尽情地踢球跑步,挥洒汗水;陆家村小学的多功能室里,孩子们或练习剪纸,或练习书法,文化氛围浓厚;十七中每天的秧歌操展演发扬着胶莱镇秧歌文化的精髓……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胶莱镇坚持用有限的财政,办一流的教育,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助推教育水平跨上新台阶。
文化是记忆的传承。胶莱镇注重多渠道继承、多方法弘扬、多角度推动和多方面发展传统文化,立足精髓,突破创新,引领特色文化迈向更高点。
教育资源全面优化
今年以来,胶莱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注重村级小学的教学设施配套,全镇各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向完善、现代、均衡迈进,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暑假期间,胶莱镇投资700万元对全镇9处村级小学铺设高标准塑胶操场,目前已经投入使用,颜色明亮、干净整洁的新操场上孩子们运动的英姿不断,欢笑声不断。投资300万元新建双韩小学多功能室,扩建陆家村小学多功能室,为孩子们提供高标准、现代化的学习活动场所,同时新建杜戈庄小学学生餐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根据美丽校园建设的要求,胶莱小学投入10万余元,粉刷墙壁2000多平米、绿化美化3000多平米;孟家小学投资12万元,重建围墙220米,努力建设“花园型学校”。在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的基础上,加快村级幼儿园的建设和配备。投资60余万元的中王珠幼儿园于今年2月正式启用;投资40余万元改扩建了南顶子幼儿园;南顶子等5处幼儿园投资30万元铺设了草皮地面和橡胶地垫;投入48万购建大型户外玩具、电子钢琴、空调、教师宝、打印机等教学设备,提升了办学档次的同时,让孩子们享受高标准的教育。
教育质效不断提高
胶莱镇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标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是优质高效教育的保障,学校里鸟语花香,课堂上书声琅琅,师生共建精品学校、共创成绩辉煌。老师们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辅导、教研随笔等方面入手,采取“听课、评课、检查、研讨”四环节工作模式,把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结合“四声一影”、十万学生大感恩、十万亲子共同做家务等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创建节约型校园”、“学生趣味运动会”、“学雷锋活动月系列工程”“让生活充满爱道德课堂走进学校”“师生走进母亲河----大沽河”等活动。注重教室文化创建,开辟文化教育阵地,开展“班班到”教室文化评比活动,建设“美丽校园”,为师生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多措并举,积极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大投入有大回报,胶莱镇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升级。
传统文化再放光芒
作为国内第一家农民象棋社———胶州市民乐棋社的诞生地、胶县地域第一个党支部———宋家屯党支部和胶县地域最早的人民政府———胶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胶莱镇文化底蕴深厚。今年以来,胶莱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以群众诉求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注重文化引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据悉,目前胶莱镇拥有14支专业秧歌队,业余队伍56支,队员们热情似火,积极排练参加各级比赛演出。
传统文化要始终散发耀眼光芒,需要与课堂的完美融合,需要新生态力量的加入传承。陆家村小学的秧歌文化特色教育就极好的吸收了胶州秧歌文化,依托胶州秧歌发源地的优势,把胶州大秧歌引入校本课程,并邀请秧歌老艺人向学生们传授原汁原味的秧歌技艺,欢快的锣鼓、轻扬的水袖、“三弯九动十八态”,胶州大秧歌被编为秧歌课间操,广受师生们的欢迎。
学校、广场都是文化扎根发扬的主阵地。坐落于胶莱镇王疃社区的乡村大舞台目前已经举办各类演出63场次,场场座无虚席,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提高了群众的品味,现在村里的乡亲们都将秧歌、茂腔、象棋等文化活动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胶莱镇11个社区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均配备齐全,为乡亲们提供了充电学习娱乐的好去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保护,胶莱镇投资13万元对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王益庄清代砖塔遗址进行修缮,古塔面貌焕然一新。
抓一流教育,重文化传承。胶莱镇将进一步秉承崇文尚德、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文化创新特色,创品牌,抓载体,惠民生,提升文化内涵,构筑教育高地,谱写美丽胶莱建设新篇章!
学生跳起大秧歌秧歌文化融入校园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