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老师 朱海涛
曾经不止一次的和父母亲探讨我们的家风,却一直没有将其落在纸上。仔细想想,其实家风早已经融会贯通在父母亲的行动里了。
我们家的家风还要从姥爷说起。母亲常常和我说起姥爷的事迹,看得出,她的言谈中饱含着对姥爷的敬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母亲还小,住在农村,一次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姥姥糊了唯一的一个玉米饼子,因为生活困难,这个饼子只有姥爷可以吃,连在家备受宠爱的舅舅都捞不着,更不用说母亲和二姨、小姨这些女孩了。这时候,正好一个要饭的来了,姥爷就拿起这个玉米饼子递给了要饭的,然后起身去烧水,泡茶,两人就坐在院子里喝了好一会儿茶。如今,姥爷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乐善好施”的作风却代代传了下来。能够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也成为了我家家风的源泉。
到了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独自带着姐姐和我生活。我们小,又不懂得帮母亲分担,繁重的农活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到了麦收的时节,麦穗眼看就要掉下头来,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无能为力。每到这个时候,左邻右舍便会主动帮上一把手。隔壁的本家大爷,每次我去叫他帮忙“扬场”,他总是二话不说,放下自己手里的活便来到我家场院,默默地干起来,连口水也不喝。有时候,猪圈里的粪满了,我们无力清理,也是隔壁大爷家的大哥踩着粪水一锨一锨地从墙头给扔出来,从来没有说不的时候。等姐姐和我渐渐长大,有了工作,母亲便常常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忘了邻家的大爷,逢年过节总是让我们带着东西去看望老人家。东西不在多少,最应该珍惜的是这份细水长流的深深情谊。从母亲这里,我懂得了做人要知恩图报。
其实父亲、母亲读书都很少,没有什么文化。年轻时,父亲去当兵,空闲时间都是读书。他能够从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走到今天也着实不易,仔细想想,这和他温和敦厚、诚实守信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我长到快四十岁,从来没有见过父母亲吵过架。父母亲与人说话从来都不会高声吆喝。每次家里来人,他们总是提前烧好水,泡上茶等待客人的到来。每次参加什么集体活动,他们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宁可自己等一会儿,也绝不会迟到。这些小事,我们看在眼里,也在默默地学习着、践行着。
家风是一个家族传承恒久不变的精神规则,往往一句话,或者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可以成为家风的“引子”。其实无声的教育最给力,父母亲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现代社会要树立良好的家风,还需要不断挖掘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经典的传承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我试着将《朱子家训》、《论语》之类经典推荐给儿子,希望他能够从这些经典中吸收到一些精髓,尽早找到自己做人的方向,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能够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这样来看,家风就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了,事关社会风气及国家未来,无数家庭的良好家风汇聚在一起,足以改变社会风气,到那时,和谐之花必将竞相绽放!
新闻推荐
迟到27年的问候 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通过“胶州公安”微博,跨越时空找到失联27年的老战友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