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贤哲/讲述 任宇婷/整理
●退伍军人变身新型农民
●积累经验创新营销模式
●扩大规模建观光采摘园
26岁的胶莱镇南店子村村民于贤哲,经过八年的海军历练,2013年退伍后毅然选择回家建大棚搞农业,立志做一名新型农民。2014年,于贤哲怀揣着自己的美好梦想,扩大大棚无公害蔬菜种植,创建了自己的销售和宣传网站,流转土地90余亩,成立了青岛圣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自己的梦想之路越走越宽。
扩大规模
发展优质蔬果产业
从去年的12个大棚,到现在4个小区15个大棚和一个70余亩的果园,我在种植规模、品种和质量上都下了功夫。同样是种大白菜,有的几毛钱一斤,有的几块钱一斤,这中间的差别太大了。我不想单单把蔬菜卖出去,而是想种植高品质的绿色水果和蔬菜,搞品牌化发展,同时探索网上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要想做好品牌,提高品质,就要扩大规模,标准化种植。2014年6月份,我和村里六个村民一起成立了青岛圣豪农产品合作社,流转了土地90余亩。
刚开始有这个想法时,村民们大部分很犹豫,大家看我这么年轻,没有太多经验,都持观望态度。为了成功流转到土地,我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我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工作,除了给出高价,我还返聘村民们到大棚管理种植,他们这样一算账,比自己种田来得实惠还放心,我们变成一个团队之后,也有了共同努力的动力。就这样,我们的合作社成立了。
悉心求教
创业之路酸甜陪伴
土地流转过来,还需要技术支持。父辈们种地靠的是经验,我更多的是依靠专家的科学知识和网络。青岛农业大学在胶莱镇有300亩的实验基地,农业专家们经常到胶莱指导菜农,这对我而言是极好的机会,由于经常向专家们求教,我与其中的很多专家都成了好朋友。同时我也经常在网络上搜集交流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有了这些作支撑,今年的蔬菜长势都很不错,今年我又种植了600多棵苹果树、桃树等,多元化发展。
我的创业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夏天的麦德姆台风让胶莱镇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强降水,当时合作社刚成立,大雨一下,种的蔬菜全淹了,粗略一算,我的大棚损失接近20万。情况已经这样,怨天尤人也没用,我只能去吸取经验教训。一是应当为这些农作物入上保险,好预防天灾。二是大棚的应急能力不足,于是我马上在大棚外修了排水沟,筑了坝。创业之初我干劲有余,思考不足,现在我自己变身实践者之后就发现许多事都应当多思考、多总结,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馈。
销售有道
奋力拼搏不悔最初选择
胶莱镇是胶州市的农业大镇,最近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很好,我也借了这股东风。现在合作社里的蔬菜40%通过配送车运往青岛等地各大超市,其余为批发零售,年销售额在300万左右,根本不愁销路。但是我现在也正在积极开发我的淘宝网店,我想只要我的蔬菜品质过硬,肯定会有商机。现在我们镇南王疃、小高于家等村庄的采摘旅游等项目都搞得很好,我以后也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首先是再扩大规模,包括家禽养殖、认种园等产业,慢慢摸索道路,提高合作社收益。
现在我的很多战友都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比较起来,他们的工作稳定规律,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趁着年轻,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将新型农民的角色做得更精彩!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