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泉声郭蕾/文刘民军/摄
17岁“从政”,短短几年时间升至镇工业办副主任;23岁“降”为外贸冷藏厂临时工,后担任厂党总支部宣传委员兼团总支书记、加工车间副主任;1991年,受命组建“外贸肠衣厂”,仅用时6个月即投产,创造了胶州建筑史上的奇迹;1997年的一场火灾差点将张建娥的心血葬送、让她45岁的生命走到尽头;主政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期间,受外部环境钳制,连遭三次重创,企业亏损严重、濒临倒闭……几十年时间,人生的大起大落,事业的浮浮沉沉,命运的跌宕起伏,这些都让张建娥赶上了,可是,坚强乐观的她,不仅挺了过来,而且路子越走越宽、生意越做越红火。凭的就是一股子直面挑战、永不放弃的韧劲,以及真诚敞亮、坦率大度的性情……
从“政府官员”到“临时工”
———三个月“刨”出一口储水井
由于家境窘迫,初中辍学后,张建娥就在村生产队干活,17岁起担任农村副业队长,后又相继担任村庄会计、村团支部书记、村支部书记和马店镇工业办副主任。
23岁那年,因家庭成分问题,张建娥短短的“从政”经历画上句号。当时县领导给她写了一封介绍信,安排她到胶州外贸冷藏厂做一名临时工。到工厂时,工厂领导看完她的个人履历,直截了当地说:“你从小就当官,你能干活么?!这里的官可没有你做的!”张建娥说:“领导,官是当不了了。您放心,别人能干的活,我都能干!您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入厂之后,正值工厂土建时期。在工地上,她挽起袖子、卷着裤管,说干就干。能吃苦、力气大,加上一股不输的服劲儿,干起活儿来一点儿不比男人差。装卸车,别人扛一袋化肥,她一个肩膀扛两袋;挖沟、修路、铺管道、砌砖墙……工地上的活儿,她样样不在话下;挖大口井时,她带领30多个人,喊着口号,哼着小调,短短三个月,硬是用镐头和铁锹“刨”出一口十六米深、直径八米的储水井。
那段时期,为了建设冷库,张建娥和同事们每天锣稻壳、筛煤渣,人就像从土里钻出来的泥人一样,浑身上下只有眼睛没有尘土,手上、脚底尽是一层厚厚的老茧,有时硬茧撕扯出嫩肉,汗水浸在里面,钻心的痛。但是,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为了给大家伙鼓劲,她还时不时组织大家唱茂腔、排节目。
从“临时工”到工厂负责人
———六个月创造“胶州建筑史奇迹”
三个月后,还是临时工的张建娥被选拔为工厂党总支部宣传委员兼团总支书记。九个月后,她被安排到加工车间担任车间副主任,正式踏上大半辈子都为之奋斗的食品行业。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出口冷冻兔肉的36道加工工艺,她勤学苦练,样样精通,以精湛的技艺获得全厂技能比拼第一名;工作中,她时常顾不上吃饭睡觉,曾连续奋战24个小时没合眼……十五年间,她从一名临时工一步步成长为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工厂副厂长,她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外贸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
1991年,张建娥服从市外经贸委党委安排,带领10多名员工筹建胶州市外贸肠衣厂,即顺昌食品公司的前身。炎炎夏日,她亲自上阵,带领员工搞建设,仅用时6个月就完成征地、建设、投产,在当时被称为“胶州建筑史上的奇迹”。她视质量如生命,严字当头、层层把关。为了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她入农户、跑地头,走遍了省内所有蔬菜种植区域,最终在青岛、潍坊、菏泽以及河南、江苏、内蒙古等地建立了7000多亩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蔬菜基地,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关。除了调研国际市场、走访国外客户外,一有空暇,她不是到田间地头察看基地蔬菜长势、指导种植户科学种植,就是进加工车间试验产品出成率、检查产品质量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顺昌食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出口创汇连破新高,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低迷环境中,依然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飞速发展、赢得信赖。她本人也当选胶州市人大代表,荣获青岛市“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人物”“青岛市十大优秀母亲”等称号。
生死关头,她选择与企业共存亡
———一场火灾险些酿成惨祸
在梦想打拼的风雨路上,也布满了坎坷曲折。最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发生在1997年的那场火灾。当时,她正在外面办事,获悉机房电路起火,脑袋“轰”的一声———机房紧邻冷库,液氨一旦引发爆炸,后果无法想象。
她冲到现场,只见火势凶猛,浓浓的氨气味弥漫。危机时刻,已没有时间犹豫。必须尽快关掉阀门!她把心一横,大不了与企业共存亡!
她带着一名操作工,用此生最快的速度,冲进机房,爬上工作梯,关掉阀门。当时,火苗距离冷库仅仅不到1公分。那年她45岁,在沿着5米多高的梯子攀爬到机房顶部时,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张建娥,你的生命如此短暂,45岁就要到尽头了。从梯子上下来,由于氨气中毒,她和操作工都已不省人事。后来,上级领导要安排新闻媒体来公司采访,她坚决拒绝了。
谁不珍重生命的光辉?谁不眷恋生活的美好?她也有家庭,有年迈的父母亲,有正在读初中的女儿……生与死,她不是没有权衡过。然而,作为企业董事长,顺昌食品关系到几百名员工的生命安全,凝聚了她多年的心血和梦想……
压力重重,她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三次重创逼出改革新路
在顺昌食品奋进的路上,张建娥和她的团队接连遭受三次重创:2002年,进口国设置贸易壁垒,导致价值900多万元的冷冻菠菜无法通关;2003年,受国际市场影响,500多吨订单辣椒亏损300多万低价处理;2006年,由于国际贸易大环境影响,价值1000多万元的300多吨蛤蜊肉无法出口,全部滞压在库……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她的肩头。面对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企业,作为董事长,她顶住重重压力,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为了销售库存、盘活资金,她将自己作为一名老员工,带领团队赶集市、入社区、进超市,为了推荐出口蛤蜊肉产品,她曾去各大饭店亲自掌勺炒菜……最终,历经重重磨难,凭着顺昌人特有的拼搏劲儿,她成功跨越了低谷。期间,无一人辞职,无一人被裁员,无一人降低薪水。
绝处逢生,她决定调整战略、转变思路:做国际顶端的食品出口企业,做世界级高品质产品,全面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系列力度前所未有的改革由此展开———建立国际标准化基地把控源头,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控制质量,完善产品可追溯体系溯源产品……
苍天不负有心人,顺昌食品一路高歌猛进:企业成为全国首批27家获准对日出口冷冻菠菜的企业之一,企业质量管理和检测中心相继通过国家最高标准的体系认证,“顺昌食品”成为国际市场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国外上市大公司的订单纷至沓来,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一路走来,她一直信奉并践行着“诚信值千金”的朴素法则。在国内,与她合作的基地种植户大多都是十年以上的合作关系,其中时间最长的已达23年。大家像老朋友一样,彼此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在国际市场,顺昌食品以苛刻的质量和诚实守信而闻名,国外客户喜欢称呼她“张妈妈”,有时也叫她“张先生”。
转型升级,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将世界级美食呈现给国内民众
获得国外客户认可的同时,张建娥开始将目光瞄准国内。在她看来:国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况且与同行业企业相比,自己有着不错的硬件条件———经过24年发展,顺昌食品已拥有7000多亩在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备案的自有蔬菜基地及可检测200多项指标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他们还拥有国外进口最先进的X线异物检出机、金属探测器等先进加工设备、国际标准化食品生产车间……基于此,她提出:做舌尖上的安全美食,将世界级美食呈现给国内民众。
张建娥深知:要开拓国内市场绝非易事。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她选定了“水饺”这一国内民众常吃的食品作为主打产品,调集力量进行研发,先期推出了胶州大白菜猪肉、秋葵猪肉、韭菜虾仁等20多个系列速冻水饺及蔬菜营养面点。每款新品一经成型,她都会组织研发人员及员工进行试吃,然后,根据大家的试吃感受,对新品进行改良。她还翻阅了很多医学典籍,从中寻找新奇且营养价值较高的食材,配上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让人不禁想要先尝为快。
产品成型后,她一方面借助良好的人脉关系广泛联系经销商,在他们的分店或专卖店开设“顺昌水饺”专柜,提升产品影响力,凭着良好的口碑,“顺昌水饺”顺利进入实体店,并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好评。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微信受众多、传播快的优势,开通“顺昌饺子”微信号,扫扫二维码即可进入。内设良心食品等多个板块,点击进入可以了解到顺昌食品的诸多信息。除此之外,她还建立了顺昌食品微营销共享群,方便客户在线交流。
饮水思源。张建娥深爱着生她养她的这片热土,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她以一片赤子之心无私回报社会:多年来,她在全国各地建立了7000多亩蔬菜基地,免费指导种植技术,提供农资、种子,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签订合同,保证农户收益。看到越来越多种植户姐妹买上车、住上楼房,她打心里为她们高兴;她还在省内各地设立了20多个蔬菜加工点,帮助越来越多的姐妹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梦想,就连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愿意到加工点赚几个零花钱;她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市妇联牵线,与“春蕾女童”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想;她还出资设立了大学生助学基金,帮扶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帮助村庄兴修水利等,近年来已累计捐助60多万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这是张建娥的一个心愿。
强健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健康美食从顺昌开始。我们相信,张建娥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坚强女性一定能带领她的“顺昌食品”开辟更加灿烂的明天。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