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四川老知青时隔40年回胶州“探亲”

来源:金胶州 2016-09-27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寻青春印记,觅青葱岁月。9月21日,时隔40年,一群四川老知青回到胶州市铺集镇沙河村,那个当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

1976年,24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四川自贡出发,走进他们在胶州沙河的第二个“家”,一住就是两三年。他们当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16岁。

1976年的沙河村有着大片的苹果园,房子是土坯房,路也都是泥土路。知青们来到村里分住进各家各户,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同下地干活。

时隔40年,而今,他们又回到了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这个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

为了这一天,他们等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子孙有了,对那段时光也愈发怀念。为了这一天,他们从新西兰、从香港、从南京、从全国各地齐聚胶州,回到当年的“家”。

遗憾的是,当年一同下乡的24名知青,只有18人回“家”了。“有过世的,有生病的,再不回来看看,我们可能也回不来了。”老知青王丽说。

可喜的是,他们见到了当年的老书记王仕信,一见面就像见到了亲人,紧握住老书记的手,不住地嘘寒问暖。他们见到了当年一同劳动和玩耍的小伙伴,尽管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熟悉的名字永远记在了心里。他们回到了当年的“家”,见到了那位深爱的“房东”妈妈,深深的思念在眼中打旋,掏心的话儿说也说不完。

“那时候,我们推着小推车在果树下劳作,锄草、苹果剪枝、运农家肥、浇水。每天同村里人一起早出晚归,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尽管苦点累点,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开心。”特意从香港返回的何邦建说。

看看当年劳动过的地方,见见当年睡一起的伙伴,找找当年种下的果树,走走当年走过千百次的路,重温一下当年的生活和日常。

40年过去了,小村庄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种下的果树早已变换了品种,当年住过的土坯房早已变成了大瓦房,当年走过的泥土路早已变成了水泥路。村里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门前停放的汽车也越来越多,干净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当年落后的沙河也许只能在老照片中寻得踪影。

他们围绕在老书记身边,听他讲村庄这些年发生过的变化,听他讲当年发生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当年,沙河村前后总共来了三批插队青年,一批是胶州的,一批从青岛来,他们是最远的一批,从四川来。”王仕信说。

他们从南方来,村里人怕他们吃不惯家里的饭,就把米饭和白面留给他们吃,家里人吃地瓜面和玉米面。

“我非常感激我的‘房东\’妈妈,她当年就把我当亲生儿子一样照顾,我永远忘不了她。”老知青曹东明说。

尽管距离隔断了彼此的见面,却割不断彼此的思念。愿老知青们常回“家”看看,感受村庄的新变化,看看家里期盼着的亲人们。(曹森)

新闻推荐

创建文明城市 擦亮城市名片 ——市民畅谈“胶州城市精神”

打造城市精神名片三里河文化是胶州城市文化的标志似乎已形成共识,三里河文化因其灵山秀水的生态优势,而呈现出兼收并蓄、和谐包容的精神特质,这是三里河文化的灵魂和动力,也是胶州城市精神的“魂”。...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四川老知青时隔40年回胶州“探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