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木制纺线车,陈旧的粮食称量器,练习古代纺线技艺,记住家乡美丽乡愁……9月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刚刚踏入初中校门不到一周的市第23中学学生刘晓莉,和同班同学来到学校民俗博物馆,认真地看着一件件稀罕物,细心地听着老师讲解。
为进一步拓展乡土教材内容,了解留存古老技艺,市第23中学于2015年秋季多渠道搜集胶州市西南乡农村多年来体现民俗特色和民间文化的物品,在学校尚德楼一楼专用教室组建了民俗博物馆。当年9月初,学期开始就面向学生展出,并对上级领导及外来参观者开放。学校还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材——《民俗文化》,增设民俗校本课程,向学生推广和宣传民俗文化。
笔者看到,馆内现存物品分为生活用具、照明灯具、陶器容器、厨房炊具、文化用具、木制家具、家用工具、农用工具、做工机械九个类别,76个品种100件珍贵物品。其中颇具特色的有纺线车、织布机、金属钱柜、木轮手推车、木制箱具等。这些物品有远自清朝后期的生活用具,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使用的生产工具,时间跨越300多年,有的还延续了几千年的改革创新,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最初阶段我们家乡民间生活、生产的习俗即生产力状况,也体现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该校通过建设民俗博物馆,将已经成为历史的民俗文化和几近消失的农村用品保存起来,选择经典的部分进行陈列以展示民俗和民间文化,让今天的学生和民众通过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来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增强民族自信心。(刘良古 迟磊)
新闻推荐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2016年4月启动“进街道、进机关、进社区、进行业、进企业,送法律、送案例、送建议”“五进三送”系列活动以来,以“找病灶”、“送药方”、“解病痛”为主旨,用大量真实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