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首任青岛总督罗绅达一样,叶世克的一生也都是在海军度过的。有一些人,仿佛生下来就是给军队准备的,而他们两人中间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代表。作为第二任的青岛总督,叶世克本来也可以在任期结束时重新回到海军,继续他自己的纯粹的军人生涯,但是,恰恰是在这最具连续性的环节上,他和他的前任以及后继者泾渭分明,他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因为他在并不曾完成任期的时候就病倒了。他死在了青岛,成为1897年至1914年的十七年间唯一将生命终了在租借地的德国总督。
1851年8月4日,保罗·叶世克(Paul Jaeschke)出生于布雷斯劳。他是银行职员奥托·叶世克的儿子。叶世克中学仅读到十年级就不再在上学了,1868年4月,17岁的叶世克以候补海军士官生的身份加入德国海军。从1868年7月至1869年6月,叶世克随教练舰尼奥比号在非洲和西印度群岛活动,1872年晋升为海军中尉。在1872年至1881年之间,叶按命令有规律地变换着在陆上或在舰上职务,并于1881年在西印度晋升为海军上尉。同年,他改任鱼雷试验仲裁。 1886至1888年,叶在东亚成为狼号炮艇的指挥官,并在1888年晋升为海军少校。 1888至1892年,他在基尔成为鱼雷局的负责人,1892年至1895年在柏林成为海军部中央局长官,并在1894年获得晋升海军上校。
1895年4月,叶世克被任命为大巡洋舰皇帝号的舰长,并率领该舰从德国到达东亚。 1896年5月他被召回柏林,担任了海军最高统帅部外事局长官。 1898年10月10日,在罗绅达上校在胶州遇到了一系列麻烦的时候,他被匆忙任命为胶州租借地的第二任总督。这时,他47岁。
而实质上,早在1896年春天的时候,叶世克就曾经访问过胶州湾。他在那个春天在胶州湾的活动情况,没有被记录下来。 17个月后,蓄谋已久的德国人就占领了那里。1898年10月关于叶世克的任命并没有马上被执行,发生拖延的原因,我们不知道。直到1899年的2月19日,叶世克才到达青岛,开始履行他的总督职责。
在叶世克就任不到一个月的1899年3月11日,总督颁布了一项新的决定,这就是在参议重要的殖民地事务时,平民团体的三名代表将被吸收参加总督府议会,这三名代表参与议事的时间是一年。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由总督在听取总督府议会的意见后确定下来,第二名由在商业登记中的非中国公司选出,第三名则在土地登记的地产主中产生。第三名代表不分国藉,但应是至少缴纳土地税50元以上者。这个做法,应该是对前段时间商人们非议政府施政不公平的回应。接下来,叶世克就遇到了麻烦。先是筑路公司和当地民众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演化成了一个血腥的军事事件。随后,应德国公使由北京发来的应付危机的请求,叶世克先后派出了两支特遣队前往北京和天津。后来在1900年的6月19日,第三海军营又派出了一支新的特遣队赴大沽。
筑路冲突最终在1900年10月由叶世克和山东巡抚达成的协议获得解决。此后,在50公里地带以内的德国工程,开始由青岛方面和山东当局一起加以保护。而派去北方的部队,也在局势平稳以后陆续回到了青岛。然而在这过程中,叶世克已身心疲惫。
从1900年7月起,一份每周出版的政府公报开始发行,它被用来刊登总督府的全部法令和通告。其中较为重要的和所有涉及华人的内容,除了德文外,还被要求同时用中文刊出。
早在1900年的3月24日,叶世克已在香港迎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海琳娜?沃尔尼(HeleneWollny)。但是这之后他就进入了最受困扰的时期,并最终在1901年1月27日死于斑疹伤寒症。政府方面在叶世克去世后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在1900年那段困难时间里,“他不顾健康,全力以赴地工作,才加速了生命的结束”。一份政府文件赞扬说,他给自已树立了一个纪念碑,因为殖民地的繁荣将使他的名字不会被忘记。
约翰内斯·克里斯特少校 (Major JohannesChrist),是叶世克总督之后第二个客死青岛的殖民地官员。逝世前,他的职务是德国第三海军陆战营指挥官。本地城市史研究者王栋根据美国杰斐逊大学教授迪特·格勒舍尔(DieterGroeschel)提供的一份第三海军陆战营历任营长资料,大致描述了这个海军少校的人生履历:1855年1月7日出生于法兰克福的克里斯特,在1897年11月14日德国完成胶州湾的武装占领之后,参与了延续到12月的租借地边境的勘定和测绘工作。自1900年3月起,他接替杜尔(KarlDürr)少校,开始担任驻青岛德军第三海军陆战营的营长,直到1902年2月14日在青岛死去。他遗留的职务,随后在1902年3月由霍夫里希特(RichardHofrichter)少校继任。
王栋分析,从殖民地重要官员的相继死亡看,对气候差异的不适应和当时青岛恶劣的卫生条件,与接连发生的一系列意外不无联系。这导致了德国当局下决心在青岛确立起严格的卫生防疫和医疗制度。
克里斯特少校在青岛山下欧洲人墓地树立的墓碑,临近高处的叶世克总督墓碑。材质选用黑色大理石,碑体镶嵌有克里斯特的肖像浮雕。浮雕的下方,雕刻着逝者的身份、军衔,以及逝者生卒年月日及地点。
作为一种历史延续和对生命的尊重,传教士福柏、总督叶世克和海军少校克里斯特墓和墓碑的安宁,大致在青岛山下持续了六十年。其间接踵而至的凭吊者和南来北往的游客,都是这一传统墓地格局的见证者与描述者,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被彻底拆毁。在红旗招展的尘土飞扬之中,福柏、叶世克、克里斯特和梁实秋的女儿、黄宗英家的北京厨子,以及成百上千难以尽述的客死者,顷刻间尸横遍野。墓穴里爬出的虫子,肆无忌惮地穿越残垣断壁,在那些个陌生的雕刻人名上面跳来跳去,宣告着一个破旧立新时代的到来。
被破碎的墓碑残片,运送到城区各处的修路工地,成为了新时代的铺路石。这些青岛城市史的先驱者一个一个重新回到地下,与走在上面的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异常荒谬又异常真实的城市现场。一遍遍踏过这些残碑的后来者里面,就包括了我和我的弟弟们这一代,也包括了我的儿子和他的弟弟们这一代。
时间长了,已经没有人会去仔细探究这些石头路上横七竖八躺卧着的人名的意义,仿佛一些每年秋天都会降临的落叶,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黑暗中,我记忆中的那只黑猫一声不吭地等候在时间的边缘,偶尔发出一声叫春的痉挛。墓碑上的那只死老鼠,一动不动。 (注: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当年的万国公墓安葬了许多外来者的灵魂。
德国第二任青岛总督保罗·叶世克。
保罗·叶世克的墓碑。
新闻推荐
早报体育专讯3月28日至29日,中国老年体协副主席、山东省老年体协主席曹学成一行来青调研太极拳创乡活动。在青岛市老年体协领导陪同下,省调研组一行考察了黄岛、胶州等区市太极拳创乡工作。省调研...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