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住得好肉质肥满
采访中,渔民纷纷表示,这两年红岛蛤蜊不仅肉质肥满,且个头也比往年偏大。究其原因,王源认为,红岛蛤蜊从放苗到收获,生长期一般只有一年。前些年,养殖户一味追求数量,致使蛤蜊养殖密度大,营养跟不上,生长就慢。近几年,当地渔业部门提倡科学养殖,极大降低了养殖密度。蛤蜊生长空间扩大,有足够的食物可以供应,自然长得快、肉质肥。
对此,城阳渔业专家王学勃说,近两年红岛蛤蜊肉质肥满,一方面得益于胶州湾的治理和企业截污,水质好了,海里的微生物增多,而微生物又是蛤蜊的主要食物。另一方面,正如渔民所说,与科学养殖有关。近年来,渔业部门指导养殖户采取“换茬”养殖。举例说明,养殖户承包了3000亩滩涂,以往可能全部用来养蛤蜊,一年接一年。现在不同了,今年拿出1000亩养蛤蜊、2000亩养海蛎子,明年就用养海蛎子的滩涂养蛤蜊,也就是有计划地“轮养”,同时在养殖密度上也合理控制。
延伸
胶州湾蛤蜊叫响全国
“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位于胶州湾北部湾底,因潮汐、河流、底质等因素,使得该海域浮游植物、营养盐丰富,水温、盐度、PH值均较为适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胶州湾蛤蜊的优秀品质。当地渔民回忆,胶州湾内很早就有蛤蜊,但早些年比较少,面积和产量是通过自然繁殖逐年多起来的。据《崂山县志》记载,自1964年开始,崂山县红岛公社封滩养殖蛤蜊2000余亩,当年起即向国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贸单位出口,因此真正规模外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2010年,农业部向城阳颁发了“胶州湾蛤蜊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证书”,使得“胶州湾蛤蜊”成为青岛市唯一的水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城阳产“胶蛤”正式受到国家保护。
胶州湾蛤蜊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青岛市城阳区五个街道,包括红岛街道、河套街道、流亭街道、上马街道、棘洪滩街道,共111个社区,青岛市民所熟知的红岛蛤蜊、双埠蛤蜊都包含在内。这意味着,除了上述地域外,今后其他地方的蛤蜊都不得称“胶州湾蛤蜊”。
在2011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胶州湾蛤蜊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3.52亿元人民币,这对“胶州湾蛤蜊”的开发利用和维权保护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今,城阳区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达7.5万亩,一年的产量可达十几万吨,当地加工蛤蜊的厂家有50家左右,产品外销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零售市场方面,除了岛城外,主要销往山东周边地区,常年畅销不衰。
讲述
红岛蛤蜊的养殖路
红岛东大洋的王泽浩跟蛤蜊打了20多年的交道,经历了从自己承包蛤蜊滩到受雇于人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蛤蜊养殖开始盛行。 ”王泽浩说,那时候,很多渔民转行养蛤蜊,他和20多个渔民合伙,一下子承包了400多亩海滩。“当时渔船都是小马力,耗油量很少,油价只有几毛钱。养殖蛤蜊的成本主要是承包费,一亩海滩三五十元,一共一两万元的承包费,分摊到每个人就很少了。”王泽浩说,最主要的是,蛤蜊苗不用购买,全是自然苗,而且生长周期短。遇到好的年头,蛤蜊长得又大又肥,一年就能赚10万元。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面积地养殖蛤蜊,使得自然苗不能满足养殖的需要,人们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蛤蜊苗。最早时,蛤蜊苗主要来自莱州,后来又从宁波引进,再后来就是福建,目前当地的蛤蜊苗大多是从厦门、广西引进。而且,这段时间蛤蜊养殖的费用开始增加,滩涂的承包费每亩涨到100多元,油价也到了2元,加上引进的蛤蜊苗成活率较低,后期不少合伙人开始退出。
2000年以后,渔船的马力逐年增大,每出一趟海的费用就得五六百元,雇工费、承包费也都不断上涨,加上那几年蛤蜊的批发价格一直上不去,导致个人养殖户数量进一步减少。其间养殖公司陆续出现,规模越来越大,除了养殖蛤蜊,公司还养殖海参等其他海产品,他们的综合经营能力强。鉴于此,6年前,王泽浩退出承包海滩,连人带船租给养殖公司。这两年,蛤蜊一年比一年肥,价格也上去了,当地养殖户又开始纷纷扩大蛤蜊养殖规模,今年整个红岛区域投放的蛤蜊苗数量,预计会比去年上涨两三倍。
记忆
捏成蛤蜊团子来充饥
“吃蛤蜊喝啤酒”是青岛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招牌话。像大多数海鲜一样,蛤蜊的吃法很多,可以辣炒,也可以原汁烹饪等。在红岛当地,渔民更喜欢“炸”蛤蜊。将新鲜蛤蜊用清水洗净,倒入锅中,通常不加任何佐料,甚至连水也不加,当地人认为,加水会减淡红岛蛤蜊的鲜度。待蛤蜊张开口,立即关火,火大了,蛤蜊肉就会萎缩,也就是人们所谓的“炸瘦”了,味道和口感就差远了。
渔家人靠海吃海,但说起蛤蜊,红岛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另有一番感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蛤蜊是当地渔民必不可少的食物。生产队的时候,发放的粮食少,而仅仅吃海鲜又很难起到充饥的效果。当地人就将挖回来的蛤蜊煮熟,通常是一大盆,挨个剥出肉来,用双手攥在一起挤压,将里面的汁水挤出,于是,蛤蜊肉便结成一个团子。吃时将整个蛤蜊团子放入口中咀嚼,即解了嘴馋又起到充饥的效果。现在看来,这种吃法有些“奢侈”了。
相关链接
如何辨别红岛蛤蜊
蛤蜊是红岛的特产,有菲律宾杂色蛤、毛蛤、冒子头蛤、抱鸽头蛤、象拔蚌蛤、双咀蛤、刀鲜蛤、滑蛤、蛏子、兰蛤等十多种,最鲜最好吃的是菲律宾杂色蛤。
当地渔民说,虽然东北蛤蜊和红岛蛤蜊都是一个品种,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看花色,两地蛤蜊都是杂色,东北蛤蜊色泽较重,且黑皮多,一般皮较厚,个头比红岛蛤蜊略大,而红岛蛤蜊多为浅花色,皮薄;尝味道,煮熟后,红岛蛤蜊口感鲜嫩,几乎没有沙子,而东北蛤蜊鲜味不足;观汤汁,红岛蛤蜊水煮后汤汁呈乳白色,而东北蛤蜊水煮后汤汁较清。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涛
新闻推荐
■2016年度十大微尘公益之星(企业),■2016年度十大微尘公益之星(企业)
通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青岛市场听觉有道山东公司胶州市向阳小学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吉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中粮可口...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