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胡蕾图/高新区供图
投资近600亿、全长307.9公里的济青高铁将在12月20日建成通车,青岛到济南由两个半小时缩短到一小时;青盐铁路将于12月20日同步开通;山东省最大的会展综合体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将于年底竣工……继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承办第24届省运会开闭幕式之后,临近年底青岛高新区又频传捷报。
40年改革开放、40年创新探索、40年风雨兼程,在胶州湾北岸这片盐滩地上正在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十年,青岛高新区已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座“水清岸绿、滩净城静、文明智慧、宜业宜居”的科技人文生态新城迅速崛起。城市发展,民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衡量元素。城市风貌提升、公共交通改善、重点民生工程纷纷落地,居民的幸福指数飙升。感受民生福祉,作为普普通通的居民而言,身边的这些改变正是“幸福指数”提高的最好“注解”。
民生工程当“名片”
高铁通到了“家门口”
“红岛高铁站就要启用了,到北京两个半小时,这个消息太让人振奋了。”位于青岛高新区的百度智创基地运营经理付航菲对红岛站的启用以及济青高铁的开通充满了期待。付航菲负责高新区百度智创基地的招商和运营工作,由于基地的发展离不开百度总部的各项资源支持,所以青岛到北京的交通时间缩短对她而言意义重大。
记者在铁路12306APP上查询了一下,目前从青岛到北京,即使坐高铁,最快也要四个半小时,一般车次都需要五个小时左右。而从济南到北京,最快的车次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今年12月20日,济青高铁通车后,青岛到济南最快只需要一个小时,直接将青岛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两个半小时,坐车时间可以缩短一半。而且红岛站就在高新区,乘坐高铁更加便捷。付航菲告诉记者,高铁红岛站、胶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交通配套的完善,将会对基地的进一步招商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
正是如此,高铁不仅“拉近了”空间距离,也让居民的出行成本大大降低。王女士是潍坊人,在青岛工作多年。王女士介绍,之前她都是开车回潍坊,每次回去近三个小时到家,加上过路费、油费大约需要300元左右,“随着铁路提速,如今坐动车的话,从青岛到潍坊火车站只需一个小时,车票是50多元钱。到潍坊站后,我打车也只需20几分钟到家,出租车车费也花不了30块钱。”王女士说。
“我也看到济青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相信以后回家会更快更方便了。”王女士对此充满了期待。
同样对济青高铁开通充满期待的还有当地的老百姓,红岛站就设在“家门口”,会给以后的出行带来巨大的便利。“以后去济南走个亲戚,哪怕晚上过去,吃完饭当晚也能回来了。”家住河套的苏女士说。
回顾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今年67岁的老红岛人李知林则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让昔日的盐滩荒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社区里的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一下雨,路上泥泞不堪,出趟门就更难了。现在,大街小巷都进行了路面硬化,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路面硬化之后,公交直接通到家门口,老人小孩出行也方便多了。”
社区环境卫生和道路交通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棚改工作的高标准妥善安置,也让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随着周边地铁、高铁等一个个大项目的建设推进,美好生活的画卷已经慢慢铺开。
“买了一堆感冒药,才花了十来块钱。”家住高新嘉园小区的刘先生最近感冒了,在小区旁边的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完药一看单子才发现,60元左右的费用报销了70%,从医保卡里只划去了十来块钱,这让他不禁感叹“在家门口看病不仅方便,还省钱。”
在医疗方面,近年来高新区也在逐步完善,目前辖区内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在建市级重点医疗卫生项目2个。为进一步提高园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今年1月,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划转到红岛经济区,并于5月份正式更名为“青岛市红岛人民医院”。
据介绍,青岛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高新区内各企业、驻区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设有全科、中医科、妇科等诊室,设施设备齐全。青岛市红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医院,科室设置及医疗设备比较齐全。
正在建设的市民健康中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00亩,工程建筑面积约31.8万平方米,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打造。该中心并非单独一个项目,而是多个项目集合的医疗综合体,共包括青岛眼科医院、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青岛市市民健康中心三大部分。
从盐滩到新城,高新区的发展正在创造独有的“高新速度”,短短十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建小区居民陆续入住,教育、医疗不断完善,餐饮、健身、超市等商业店铺越来越多,一座在建设中快速发展的新城把一项项民生工程做成了自己的靓丽“名片”。
青岛高铁红岛站效果图。
从盐滩荒地到宜居新城
正在建设中的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预计年底竣工。
温馨巴士771路加上了舒服的靠垫。
智力岛,优美的环境。
原来的盐滩上一座座高楼大厦林立。
一条公交线路的变迁
向“古力盖”说再见
高铁开通,市民出远门时高铁必将成为首选,而便利的出行还表现在“密织”的公交车线路上。
“以前去市里玩都不敢回来太晚,8点多就没有公交车了,打车又不划算,现在坐773路,末班车10点半才从火车北站发车,去市里逛个街晚点回来也不怕了。”毕业后就来高新区工作的小李,平时最常坐的公交线路就是773路。
生活在高新区的居民,对773路这条公交线路都不会陌生,它一头连着位于高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新韵路”,一头连着青岛火车北站,可以说是连接高新区与青岛主城区最重要的线路之一。相较于主城区,运营在高新区的许多公交线路都相对没那么拥挤,而773路是个例外,每天的早高峰和晚高峰,虽然加密了发车频率,但车厢里通常还是“满满当当”。773这条线路几乎串联了高新区的所有小区,也是高新区单条线路配车最多的。
“2014年,773路公交线路开通没几个月,我就到这边工作了,当时还没成立我们的高新区分公司,只是一个路队,那时候773路只有8辆车,加上两头才停靠9个站,现在有16辆车,停靠26个站,一般15到20分钟发一班,高峰期5分钟一班。”交运温馨巴士773路公交车司机刘玉全告诉记者。
刘玉全介绍,自2014年773路公交线路开通以来,为了方便市民出行,773路的停靠站点和运营时间一直在优化,“开始时773路晚上8点05分在火车北站发末班车,现在从火车站回高新区的末班车延长到了晚上10点半,而且我们行驶路线上经过的所有站点都会停。”
公交司机是对城市发展感受最敏感、最直观的一群人,哪个小区入住率高了,哪里新建了一个产业园区,他们都能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出来。在高新区工作了4年多的时间,哪个时间段、哪个站客流量大,刘玉全摸得“门儿清”,“像世贸、星雨华府这些站,原先没怎么有人,现在明显多了,还有广博路汇智桥路那一站,有一个青科大的软件学院,还有华为、腾讯,从那上下车的人也明显变多了。”
据统计,目前涉及红岛经济区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近30条,而且这个“密织”的公交线路网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青岛公交集团红岛巴士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我们刚成立青岛公交集团红岛巴士分公司的时候,只有3条线路,一共38辆车,现在发展到10条线路,一共有116辆车。这些年高新区发展很快,我们配套公共交通也要跟上。”
“哎,高新区的古力盖哪去了?”滴滴司机于师傅接到了一个从市区到高新区的单子,在高新区的大马路上,他一边开车一边嘀咕。“古力盖”是青岛地方话,指的是经常在马路上见到的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管道的井盖。而对“高新区的古力盖哪去了?”充满疑惑的,可不止于师傅一个人,不少青岛老城区的居民来到高新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个问题,让高新区的城市维护工作人员来回答最合适不过了。魏文江是青岛高新城维公司的一名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地点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这是蒸汽管道,这是消防栓,这边是个强电的高压电缆,10千伏以上的,这边是通信,网络通信。”在高新区的地下管廊内,魏文江对各种管道的用途如数家珍,而这也正是高新区没有“古力盖”的原因所在。
自2011年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启用,青岛高新区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
这种地下综合管廊最大的好处在于不用再对道路反复开挖施工了。对于居民们来说,也不用再面对因为道路反复开挖而带来的各种不方便了。魏文江介绍,已建的三米宽地下管廊内有六种管道,“寿命”达百年,无论是检修,还是另接新线,都可以避免“马路拉链”的现象。管廊内还设置了监控设备,有200多个摄像头以及近400个消防报警装置分布在55公里的管廊内,通过总控室,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所有开关和阀门。
魏文江说,他从前从没想到自己会管理这么高端的工程,他的工作关乎着青岛高新区每一个企业、每一条道路甚至每一个家庭。每天他都会在负责的管廊路段来回巡视,至少要走上十多公里。但他“最没想到”的,是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当时高新区是一片盐田,发展十年,现在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全国领先的地下管廊,逐步完善的海绵城市,60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470多公顷的园林绿地……一幅多元文化生态画卷正在胶州湾北岸徐徐展开。
“今天的比赛有看头了,青岛对济南,听说篮球馆规格很高,NBA级的,太期待了。”市民聂先生是个十足的篮球迷,10月16日晚上,省运会男篮甲组决赛在市民健身中心举行,虽然天下起了小雨,但丝毫没能阻挡观众们的热情,很多球迷和聂先生一样,下班后早早吃完了饭,一家人开车来看比赛。
今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幕式在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隆重举行,新落成的“海之沙”体育场惊艳亮相,青岛高新区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在9月份,青岛市第三届龙舟赛在高新区智力岛水域鸣锣开赛,挥桨斩浪热闹非凡,不少人惊讶,昔日的盐滩荒地,何时变成了如今的生态宜居新城?
省运会、龙舟赛、纳凉晚会、啦啦操大赛……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一面神奇的“镜子”,能够照出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今年8月28日,红岛街道宿流社区首届市民艺术节大型文艺晚会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举行,人们载歌载舞,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红岛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百姓精神风貌,吸引了上千名群众前来观看。宿流社区每年的纳凉晚会都是社区居民的一场盛会,今年更是将纳凉晚会升级为社区首届市民艺术节,群众参与度空前高涨。在艺术节期间,还陆续开展了精神文明图片展览、前进的宿流人视频展播、红岛鱼皮鼓教学等系列活动。
活力新城、渔岛文化,蓬勃发展的高新区不仅引来了一堆产业大项目,还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今年4月29日至5月1日,第十五届“红岛蛤蜊节”如约举办,红岛休闲渔村、黄澜赶海园、方特梦幻王国、韩家民俗村、青云宫等五大景区同时开放,蛤蜊节首日景区旅游接待总人数就达到了15000余人。“赶海拾贝、海鲜美食、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的全方位旅游体验吸引了周边省市游客大量拥入,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蜕变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活力新城。
今年年底,伴随着红岛站启用、高铁通车,山东省最大的会展综合体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也将竣工。日前传来消息,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将于2018年底如期交付使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也将正式进入“双馆运营”时代。新的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政府部门、各大科研院所、商企协会举办展览会议、活动赛事的首选场所。展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带动地区间的商贸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会展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还能够吸引高端人流,带动本地消费升级,从而带动青岛胶州湾北部城区发展,成为高新区经济的有力增长点。
筑梦四十载,蝶变十年间。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的建设,让胶州湾北部的盐滩地、小渔村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强大的产业引擎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项项民生项目的落地,让这座新城不仅引来了人,更留住了人。未来,在诸多大项目的带动下,这座新城必将带来更多的“惊喜”。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郑钦泽整理张村河为流经崂山的重要河流。该河因流经中游较大的村庄——张村而得名。张村河有两个源头:一是...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