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胶州新闻 > 正文

“大沽河是我一生书写的载体”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1-24 06:38   https://www.yybnet.net/

44岁的胶州农妇仪晓霞仅是初中毕业,却以15万字的长篇散文作品《大沽河》敲开了文学之门。她的文字惊艳,她的抒情鲜活,诗人陈亮评论道:“她丰沛、鲜活、细腻、灵性地记录了大沽河周围乡村的风土人情,加上她方言的运用,唤醒了我们许多被遮蔽或遗忘的历史,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书写者,而她更愿意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沟通。这种笔尖上的思想流露,让人更能感知到这位游弋在文学海洋中的农妇不受拘束的自在表达。

做过纺织女工开过小饭店

记者: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仪晓霞:我生于1975年,在胶州市北王珠镇王疃小学上的小学,王珠中学初中毕业后在纺织厂打过工,婚后夫唱妇随,开了很多年的小饭店。后来因为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拆迁,就搬到了胶北街道的庸村。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在《大沽河》之前有过练笔作品吗?

仪晓霞:从小喜欢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读得多了自然就想写,有句俗语 “世上知识一箩筐,看你会抄不会抄”。小学时写作文基本上就是模仿,初中时有一次我们写 《我的老师》,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好几个同学的作文,老师说他们写得好的原因是真实、感人,善于从生活中找到闪光的细节。受到启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作文从“胡编”转向面对生活,渐渐地让老师觉得很惊艳。那时候我读了很多的课外读物,但没有一篇文章写我的村庄,当时我就克制不住地想,一定要为村庄写一篇大文章。

记者:平时是怎样进行文学积累的?读谁的作品比较多?

仪晓霞:上学、打工、恋爱、结婚、生子,这期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在中国作家中我读张爱玲和鲁迅的作品最多,外国作家中特别喜欢马尔克斯的作品,细读了很多年。读名著或者一个人的代表作,我会觉得作者高不可攀,但是读他的全部作品却会发现他也有缺点。 20岁的时候,我想走出村庄,挣脱束缚;40岁的时候心却在慢慢回归。去过了一些地方,才知道起点原来就是终点,最美的地方原来在这里。

写作是对现实的一种慰藉

记者:当时如何想到以大沽河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仪晓霞:一直读书,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但因为自己身处乡野,眼界相对较窄,不知道怎样写,经常很郁闷。在2011年4月的一天,我看见胶州电视台滚动播出关于大沽河的征文启事,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我觉得大沽河是我的!我觉得我一下子会写了!我觉得我可以为它写一本书、两本书,写一辈子。当年5月31日截稿,5月30日晚上我动笔写了我的第一个散文作品《大沽河》。当时我只会用电脑打字,还不会发电子邮件,是朋友帮忙发的。在一个月以后我被通知得了一等奖。

从此创作的激情打开了闸门,关于大沽河的书写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现在想来,写作也是一种机缘和造化,就像瓜熟蒂落那样自然。我敬畏这种自然的写作。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方言就像珍珠一样被我捡了起来,写进我的书里,它们是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我相信我的努力和选择是有价值的。

记者:介绍一下《大沽河》的创作历程,中间是否经历过比较困难的阶段?

仪晓霞:《大沽河》唤醒了我身体里的所有记忆和想象,它们都变成了文字。从2013年开始创作长篇散文《大沽河》,历时一年多。中间断断续续做了一些修改,有时候写得很顺畅,有时候又很沮丧地认为自己写不下去了,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写这么长的作品,对于写作经验相对较少的我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

我一直想,我一生一定要为生活过的土地写更多的东西,但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我一直在为过日子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写作,也不敢沉溺太深,让自己拔不出来。再就是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作家首先应该认真地生活,而写作就像是我的一个梦,梦想和现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表面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但在我这里,我将梦想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慰藉。

书稿出来以后,有人对我的作品有质疑,但在专业人士当中评价还好。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疲惫也是甘甜的。树要长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

我想让人们都知道大沽河

记者:给我们讲一下《大沽河》的出版过程吧。

仪晓霞:书写完后放在家里一段时间,因为我拿不准自己写得怎么样,很没有自信拿给别人看。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拿给我偶然认识的著名诗人陈亮看,他大为赞赏,说:“虽然像一棵树一样,没有经过仔细修剪,稍显芜杂,但却掩饰不住难得的才华或天赋。 ”听到他的评价后,我的心才稍微落了地。

开始没想到出版,后来觉得既然写出来了就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大沽河一个交代,就开始谋求出版。因为我很少和文学圈里的人接触,也不清楚当下的出版情况,因此两眼一抹黑,还是陈亮帮我联系了一个出版商,书最终才得以出版。

现在想来,一本书从最初的构思到写作到出版再到人们认识它,这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出版过程中,校对真是个问题,因为牵扯方言,费了很多心思,这个过程也是对我的另一种考验。

记者:对于当下的作品,自我评价是怎样的?后续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仪晓霞: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幼稚和不足是难免的。虽然已经出版了,但今后的岁月里,我还会不断地在学习、丰富自己的同时继续修改,我相信好作品是可以改出来的。我相信自己最终会给朋友们呈现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大沽河》。

在我眼里,大沽河是写不完的,是我一生都可以书写的载体,可以承载下我一生的爱。大沽河对于我、对于很多人就像黄河、长江一样。很多人知道黄河、长江,但不知道大沽河,我想让他们知道大沽河,知道大沽河边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说着独特方言的父老乡亲,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动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在有生之年我会继续写,写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情和变迁,写大沽河两岸因机场建设而消失的村庄,写我们共有的乡愁记忆。

名家点评

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

著名诗人 陈亮

天赋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仪晓霞是个胶州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文学创作起步很晚,但她的长篇散文《大沽河》却是我所看重的,也是很多写作多年的所谓作家所难以企及的,可以说是她的“元气”“才华”之作。

这部散文虽然在结构上稍显芜杂,但我感觉她丰沛、鲜活、细腻、灵性地记录了大沽河周围乡村的风土人情,加上她方言的运用,唤醒了我们许多被遮蔽或遗忘的记忆,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这也是大沽河两岸村庄拆迁后所能留下的珍贵的乡愁资料。

写作这条路有很多可能和不可能,正因如此才变得神秘和充满魅力。在这条路上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困而知之——生活是一部大书,能读懂读透并不断汲取营养的人很少,我想仪晓霞就是偏安一隅安静地思考和记录生活的有心人。最近听说她在继续修改 《大沽河》,相信假以时日,这部长篇散文会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版撰稿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胶州“农民作家”仪晓霞,用方言写出长篇散文《大沽河》

文/半岛记者黄靖斐图片由仪晓霞提供近日,胶州农民作家仪晓霞的长篇散文《大沽河》正式出版,并在业内获得良好反响,胶...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沽河是我一生书写的载体”)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