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 记者刘彪 摄
图二:鳌山卫将成为我国进军深海的“桥头堡”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提供□本报记者 刘彪发自青岛
在完成5000米海试任务后,“蛟龙号”回到总装基地江苏无锡,搭乘试验母船――― “向阳红09”船于23日返回青岛。
“蛟龙号”后勤保障是分散的,与国际流行的集中式保障大相径庭,因不利于集中力量向深海进军,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在2007年,我国决定建设集中式综合保障基地――― 国家深海基地,地点选定在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东南部的柴岛村鳌山头。24日,记者赶赴这里采访,获悉基地最快将于明年投入使用。这意味着,“蛟龙号”明年完成7000米海试后会落户青岛,青岛也将成为我国进军深海的“桥头堡”。
基地“不怕台风,再大的来了也要减速”
从青岛出发向即墨前行30多公里,鳌山港的牌子矗立路边,但这里目前是一处大工地,“鳌山头不是要建深海基地嘛,此路是必经之地,要修一修。”一名工人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声说。记者绕道前马连沟村前行,沿途村民听说要到深海基地,均知晓路径:“一直往前走,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到了,靠海最近的那个村子。”山路坑洼不平,右手边是青山,左手边是大海。
终于来到鳌山头,两侧小山像双臂一样伸向大海,海水在“怀抱”中荡漾,随行的司机感叹:“天然的良港啊。”在这处良港中,部分海域被圈起养海参、鲍鱼,两侧山上有三五家饭店。
柴岛村村民老姜说,这里“不怕台风,再大的来了也要减速,柴岛给挡住了”。谈及深海基地,老姜说:“四五年前就听说在这里建,今年11月据说要动工了,现在征地补偿款已确定,4.2万元/亩。”柴岛村的苗先生拿出一幅深海基地规划效果图,说是“搞地质的工作人员考察”留下的,“希望基地建立后能把我们吃水、烧气问题解决了,目前村里吃的是水库水,很浑也很咸。”
对深海基地进驻,村民王女士表示欢迎:“我们村土地本来就少,一户才一亩,都不靠种地生活,占用一部分影响不大。希望基地建立后能给我份工作,做饭打杂都可以。”
“蛟龙号”明年有望进驻
村民透露,国家深海基地的管理中心目前设在青岛市区。于是,记者找到位于青岛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东侧小楼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临时办公地。有关负责人李直东介绍,管理中心是去年12月被中编办批准成立的新单位,尽管是新单位,但工作开展很久。
基地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只等征地结束破土动工。计划征地390亩,征用海域62.7公顷。一期工程投资4.95亿元,建筑面积24526平方米,包括码头、厂房和实验室等。“按照原计划,基地今年动工,明年完成码头建设。如果一切顺利,“向阳红09”以及新建的深潜器母船,都会停靠在这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保华向本报记者透露,明年完成7000米海试后,“蛟龙号”将移交给深海基地管理。为此,基地已两次派出12名学员到江苏无锡,学习具体使用操作及维护维修技术等。
青岛将成争夺深海的“桥头堡”
国家深海基地只是为“蛟龙号”建个“新家”?对此,刘保华表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蛟龙号”作为海洋大型设备,主要是帮助科学家完成科研任务,而不是完成一次次的下潜海试。
“将来谁会用?自然是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人员,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供养“蛟龙号”和母船,这就需要一个服务平台来供养,到时谁用谁租。国家深海基地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为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提供公共服务。”
刘保华说,深海基地将负责调查船舶、重大装备的运行和管理;承担深海装备购置和改造,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负责潜航员和重大装备操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开展深海技术成果产业转化与服务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根据规划,深海基地将凝聚全国深海科学力量,成为参与国际深海科学技术开发的引擎以及深海产业孵化的“桥头堡”。
进军深海,中国已落后
专家认为,资源诉求是人类进军深海的原动力
我国为什么要研发“蛟龙号”并建设国家深海基地?上海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教授石中瑗23日在青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源诉求是推动开发深海的原动力。
进军深海,中国已落后
占地球表面49%的国际海底区域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能源和生物等战略资源。例如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至6000米的海底,资源总量3万亿吨,是陆地储量的上千倍;又如深海油气,蕴藏量约1350亿吨,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
石中瑗说,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深海技术起步较早、较发达的国家已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最明显的是2001年,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的280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富矿区被6国瓜分,中国只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优先开采权。
2002年,我国启动“蛟龙号”研制专项,虽然目前已能下潜到5000米海底,但仍处于试验阶段,且下潜次数只有44次,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1964年研制成功4500米级“阿尔文”号深潜器,已下潜4400多次,目前正研制6500米深潜器。
为何要建集中式深海基地
石中瑗介绍,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是斥巨资建设集中式陆地后勤保障基地。例如美国,以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建设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深海潜水器基地,拥有潜器母船、维护、保养车间和码头;又如俄罗斯,以希尔索夫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在波罗的海建立了潜水器基地,把国旗插入北冰洋海底后,又着手研究超万米级的深海载人潜器;再如法国,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土伦深海基地,使法国一跃进入世界深海技术发达国家行列……
石中瑗说,我国进军深海后勤保障一直是分散的,这次5000米海试,潜器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等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并制造的;母船及一半保障人员,是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提供的……
“这种分散模式有优势,各单位可把某一领域研究精、研究透;但缺点更多,不利于协调统一步骤,提高办事效率。因此2002年有专家提出,我国也要建立集中式深海基地,最终项目于2007年1月29日获国务院批准。”
深海基地何以建在青岛
国家深海基地何以建在山东青岛?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李直东,以及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他们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缘由。
作为基地选址参与者和见证者,李乃胜称,基地建设经历了“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的过程。当时,无锡的702研究所是“蛟龙号”研制牵头单位,基地最初自然想建在无锡。但后来,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参与竞争,最终青岛胜出。据介绍,“蛟龙号”研制出来的使用单位主要是科研机构,青岛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字号的研究所都集中在青岛。同时,青岛岩石基海岸以花岗岩为主,利于港口建设;而且即使有台风,也很少正面登陆,即便正面登陆,风力会很弱;再一个,水文、环境也适合建深海基地。
据李直东介绍,确址青岛后专家组考察了即墨鳌山卫、崂山沙子口、胶南、黄岛等地,最终选址鳌山卫是因为青岛要在这里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硅谷,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即将开工建设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也落户鳌山卫,与深海基地距离非常近。
新闻推荐
时报12月1日讯 日前,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省政府发出《关于调整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决定对青岛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按照国务院的批复,青岛部...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