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聪
如今教育的发展,正朝着基于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方向前进。自2012年8月份以来,王村镇教委确立了以打造“数字校园”为依托,以教育信息化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最适合王村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一年来,王村镇教委已先后投资134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其中,王村中学投资80余万元采购云终端“班班通”设备,建设了校园网云平台,王村中心小学和彭家小学分别投资40余万元和14万元,新购置笔记本电脑并为各教室安装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完成“班班通”工程,为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现代化、教育科研网络化、学生学习多样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王村教育的信息化规模建设虽然起步晚,但见效快。一年来,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和应用有一些心得,也有一些反思。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关键是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王村镇教委主任、王村中学校长罗维玉对记者说。
采访中,王村中学的王延龙老师给记者作了传统教学管理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对比。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手执课本,一手拿粉笔,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生怕赶不上进度耽误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老师嗓子哑了手酸了,学生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但是一不留神,就会“身未动,心已远”。 王延龙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个体的主动行为,知识是无法灌输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如今,王村中学建立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媒介,以学生课下学习,课上交流、展示、检测为基本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大量生动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影片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王村镇,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概念,而是充分利用校园网“云平台”,以开放性、互动性、大容量、多媒体等特性来打造适合教育管理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王延龙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如何利用“云平台”进行校务管理。记者看到,从早上上班开始,所有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点名、电脑报修、通知下发、成绩分析、教学资源共享等。王延龙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以前学校下发通知,要用粉笔写在简易黑板上放置在学校门口,老师们下班经过时才能看到。如今通过校园网“云平台”,老师们就可以及时看到相关通知,学校办公室也可以通过校园网“云平台”及时了解通知知晓情况。
演示过程中,王延龙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不贪大求全、铺张浪费,也不一叶障目、故步自封,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管理更加高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业有成。”而王村镇信息化教育的提速发展,也使得王村教师队伍势必要提升自我来适应崭新的教学模式。为此,王村镇教委多次邀请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黎加厚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为老师们作信息技术培训,以转变教学理念,不断适应信息化教育建设。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罗维玉表示,王村镇教委会更加积极地拓展教育信息化思路,朝着强基础、建资源、重应用的方向大胆迈进,以教育信息化在王村镇中小学的普及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让王村教育真正赢在未来,让孩子们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