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聪
一个春节长假过后,对于成年人来说,无外乎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乐趣无穷“收获颇丰”,不仅有漂亮的新衣服、好吃的美食、快乐的游戏,更有数额不菲的压岁钱充盈着“荷包”。 这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压岁钱打算怎么花?如何处理也成为不少家长的“难题”。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父母表示“替孩子存起来了”的答案最为常见,大部分家长对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的压岁钱表示“头大”。
◆数千元的压岁钱去哪了
“爸爸说我从小就有自己的存折了,每年我妈都会帮我把压岁钱存进去。”读小学2年级的王筱雨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自己收到了近四千元压岁钱,全部被妈妈存进了银行。当记者问到存款的用途,她回答:“我妈说,将来上学需要用钱,要提前多存些。”
记者采访了几位熟悉的孩子,大都转述妈妈的话作为回答。读初一的学生丁梓萌也表示,前不久,自己在妈妈的陪伴下,将过年收到的三千多元压岁钱存进了银行。他曾想拿出一部分作为平时的零用钱,但这一想法被父母否决了。“我爸爸说,小孩子不能带很多钱,买那些东西没有用” 丁梓萌坦然道,“反正(压岁钱)不会给我,以前都是我妈收着,现在存银行也一样。”
相比较之下,高中生对于压岁钱的支配有一定的自主权。今年过年,读高二学生高舒宁拿到了二千多元的压岁钱,一千多元上缴父母作为存款,剩下的一半经过父母的允许,买了些书和衣服。“爸妈对我很放心,因为我从不乱花钱。”同时,她也认为:“给我支配是因为压岁钱不多,如果有几千块,肯定也得‘交公\’。”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件事,王村镇某村的两名10岁左右的孩子,拿着长辈送的压岁钱每人花50元各买了一把塑料子弹的玩具枪,在玩耍中,其中一名孩子不慎被子弹打碎的了眼镜,险些伤及眼球。孩子的伯伯一怒之下将两把枪摔了个粉碎。知情者表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乍富”对他们影响不好,压岁钱不应该交由未成年的孩子自己管理,还应该有父母代为保存。
◆压岁钱成了人情债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一个春节,轻松收到几千元的压岁钱,对于孩子们来说自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对于送出压岁钱的成人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大多数家长对于压岁钱的流向十分谨慎,能让孩子支配的部分并不多。“几千块钱,对于孩子来说太多了。就算都给她,又能怎么花呢?”在我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认为,通过压岁钱的形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建设当中,是个不错的主意。王女士说,女儿每年的压岁钱,都由自己保管。
除了帮子女存储压岁钱之外,拿压岁钱“还礼”也是这些钱的主要用途之一。今年3周岁的彭梦涵春节共收到了三千多元压岁钱。用其父亲彭涛的话说就是,“收红包收得心不安神不定。彭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春节,女儿收到的三千多元压岁钱全部上缴了父母,再由父母转手送给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因为先收后送,所以最后一算,收到的压岁钱全部送出去竟然还不够。
以往春节,陈鹏都跟妻子父母一起走亲戚看朋友,但是今年,儿子出世后,若还想全家“出动”走亲访友,就必须带上孩子,这大过年的,不等于伸手找人家要钱吗?前思后想,小陈夫妇决定把父母和孩子留在家里,两个人去拜年。充分的准备后,小陈在朋友家还是遭遇了尴尬,得知喜添贵子,朋友母亲送上了一个红包,为了礼尚往来,临走前,小陈也给朋友的女儿塞了一个红包,结果到家一看,人家给了500元红包,而自己则给朋友女儿200元的红包。他无奈地说,“这事很没面子,最后还赚了人家300块,得找机会还上这份情。”
◆声音:压岁切勿变味
对于现在孩子的高额压岁钱,不少被访市民表示,孩子压岁钱增长是生活变好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有攀比这一原因存在。压岁钱的本意是祝福,“礼轻意重”,但现在大部分的孩子对压岁钱的理解就是钞票,压岁钱也逐渐丢失了其最珍贵的寓意,也从最初具有象征意义的护身祝福转变为大人之间人情交往的一种手段,已经沾上了世俗之气。而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关系、感情不会取决于给不给压岁钱,或给多给少。如果大家都能保持单纯,不把压岁钱和面子、人情等世俗的东西扯到一起,而是以简单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自然就不会衍生出那么多负担与烦恼了。
至于如何管理压岁钱,对此,受访家长们的建议是,可以视经济情况,适当拿出一部分由孩子支配,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但不能有多少花多少。“很多家长会将压岁钱全部存起来,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式。储蓄只是一种传统的节约理念。”也有市民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不妨拿出一部分交给孩子,帮助他完成一个心愿。“将来孩子是要上大学、走向社会的,为什么不能提前学习一下如何分配花销呢?压岁钱是个很好的契机。”市民李冰说,家长作为监护人,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一味说“不”,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金钱的观念最为重要。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