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王村镇再次跻身全国重点镇、加快推进省级示范镇建设、转型发展振兴崛起的重要一年。面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王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区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强化项目为纲、民生优先、实干当先,以省级示范镇建设为总抓手,突出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民生幸福、基层党建等工作重点,高点定位,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全力开创“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生态文明、管理创新”省级示范镇建设新局面。力争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税收增长2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以上。
突出产业支撑
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突出抓好高档耐材产业园区发展,力争高档耐材占比达70%以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理念,做活存量盘活文章,瞄准金璞、通达等产业发展前沿、领先企业,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通达公司把总部和基地落户王村,鼓励赫达、磊宝等企业坚定不移地的创新发展。运用节能环保杠杆,毫不留情的淘汰落后的产能和企业,把有限的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集中用于赫达、山耐、金璞、通达等优质项目、骨干企业、主导产业,为高端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腾出空间。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行领导挂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责任制,力争全年开工建设投资过五千万元工业项目6个以上,其中过亿元项目2个以上,完成投资6亿元。金璞公司石油压裂支撑剂、山耐公司连铸三大件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争取金璞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盘子。加快发展服务型经济。全力叫响并积极推介“《聊斋志异》诞生地”这个品牌,充分挖掘整理李家疃村明清古建筑群、万家毕道远故居、蒲松龄书馆、王村醋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居、两馆”文化旅游景点,实现与周村古商城旅游的有机对接。以宜康居、金泉小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示范镇建设提供服务、聚集人气。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发展金融、中介、物流、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繁荣王村经济,提升王村活力。
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造宜居宜业城镇:调优城镇布局。按照省级示范镇建设的要求,在“两核三区三片”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年内,完成王村人民广场提升改造、兴华路立面整治工程,实施“亮化”工程,对宝山路、聚源路、彭阳中心路进行“亮化”,安装节能、高效路灯240盏,实现镇内主要道路照明全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开发、旧村改造和合村并点,抓好宜康居工程和金泉小区工程建设;完成陈家、解家、姚家二期安置楼建设,陈家、解家村民整体搬入新居,全面完成旧村复垦工作。完善大史社区、彭东社区配套建设,打造成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样板。以全省即将启动的“美丽乡镇、宜居村庄”行动为契机,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村庄发展,建成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省级示范镇建设“品牌村”。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完成第十五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治理中低产田0.7万亩。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土地流转,在符合国家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发展现代种养业。抓好苏李、李家疃、姚家苗木基地、西道肉牛繁育基地建设。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120家骨料厂进行环保治理,不达标的“土小”企业坚决关停,力争空气良好天数明显增加。以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和农村“四通五化”工程为重点,开展路域综合整治,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升级工程,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城镇绿荫行动,实施荒山绿化、路域水系绿化、农村林网等大环境绿化,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王村。
突出民生幸福
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创新突破: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改造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王村中学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新建老年公寓1处,不断提高社会供养水平;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实事项目建设,继续确定为民办好10件实事好事。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抓好社区化、网格化、信息化“三大工程”,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和乡村文明行动,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全镇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新闻推荐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