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江吴荣欣郝雪莹
“青岛至龙口高速公路今年年底有望试通车,青岛将实现所有镇街半个小时之内上高速;随着设计吞吐能力3.7亿吨董家口港区的发展,百年港口青岛港前景更加辉煌;青荣城际铁路正在联调联试,青连铁路、济青高速铁路也将开工建设;将以青岛新机场为核心展开周边路网等建设,建成集航空、高铁、公路、城际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空港枢纽……”10月14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王勇向记者描绘青岛“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建设的最新进展。
王勇说,为贯彻落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青岛市提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构想。以交通为引领支撑,青岛交通运输部门实施项目建设攻坚、物流产业升级、公交都市创建“三大行动”,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桥头堡,提升城市发展战略能级。
“在城市发展步入胶州湾南隧北桥的‘桥隧时代\’基础上,青岛相继建成了铁路青岛北客站、海青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增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对外辐射力。”王勇介绍,青岛市交通运输部门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全力服务蓝色跨越,今年上半年,又建成了一批事关青岛市长远发展的交通重点项目:青银高速青岛收费站迁移及拓宽工程拓展了中心城区北部发展空间,青岛母亲河大沽河两岸堤顶道路服务了流域220万群众生产生活,九水路拓宽等配套交通项目有力服务保障了世园会,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青岛港国际地位。
随着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机场、济青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引入青岛枢纽工程、青连铁路等一批交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青岛市将全面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面向韩日、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青岛市交通运输部门实施物流产业升级行动,奋力推进腾笼换鸟。青岛市因港而兴,在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青岛市发挥港航特色优势,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201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7位,物流业增加值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9%,成为青岛市重要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5.2%、7.6%和4.6%,青岛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16.2%和10.5%,“千万平米”物流园工程竣工60.9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的传化公路港、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北方冷链物流基地等物流项目加快推进。
“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综合枢纽城市,将是青岛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勇认为,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申报创建,青岛市必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迎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期。
“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王勇说,青岛市陆续完成了即墨市、黄岛区、胶州市的城乡公交化改造,推出微循环公交、晚班公交、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打造的“红飘带”、“日新巴士”、“温馨巴士”等服务品牌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亮点,青岛市申报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目前,青岛市共有公交线路497条,总长度10069公里,公交车7921辆;中心城区绿色公交车3030辆,占51.4%,其中纯电动公交车450辆,力争年内再投入550辆。
今年下半年,青岛市将在20处公交场站增设幸福驿站,为从业者和市民提供便民服务;优化调整以隧道公交线路为重点的公交网络,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着手研究常规公交与地铁3号线衔接方案,探索实行公交换乘优惠办法。2016年底前,青岛市将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2018年创建成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届时,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将达到100%,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将达到60%,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公交发展体系,不断提升青岛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晓帆本报通讯员隋信海“我明天想订一盒蔬菜,但我家不吃韭菜,可不可以换成芹菜?”日前,家住青岛市浮山后小区的孙女士给微信“餐桌管家”发来一条订货信息。“好啊...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