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即墨新闻 > 正文

就业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

来源:大众日报 2014-12-10 15:30   https://www.yybnet.net/

以前,即墨市大信镇普东中心社区西孙唐庄村村民想要就近打工求职、参加培训,要么托人四处打听,要么赶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即墨市人力资源市场,来回就要两个小时,很不方便。这种情况自去年以来得到了改善。如今,村民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到处奔波、四处打听找工作、问政策,只需走进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通过联网一体化信息系统,就能全面了解就业、创业政策,适时掌握就业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享受贴心的就业服务。

不出村镇门就能办好就业事,这样的“VIP”待遇得益于去年以来青岛市不断完善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2013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政策,将有就业愿望和就业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政策扶持范围,标志着全市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建成。为了将普惠性政策落实到“人头”,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劳动者家门口,去年以来,市人社局在全市展开了基层平台规范化建设工作,并将69项人社服务进一步向基层下沉,这其中就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在内的34项就业服务。

目前,全市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成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0%。基于这一平台,全市800多万城乡居民实现了就业同城待遇,可享受到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社区(村)居民在本社区(村)内就可享受到就近、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基本实现了“不出社区门、办好就业事”的目标。

制度创新:

营造城乡一体就业环境

在2013年之前,全市城乡就业政策并未统一,市内三区与其他区市的就业政策内容不同,存在城乡差别和待遇差距。然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向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统计显示,目前青岛城镇化率已达67%,中心城区和区市驻地人口规模已达320万人。预计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达到75%,近70万农民将转移进入城镇。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和全市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今后7年时间里将大量增加,仅此一项,青岛市人社部门预计服务对象将增加2倍左右。

为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城镇化步伐加快背景下的就业工作,打破城乡区划和身份界限,结合区市规划调整,2013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通知》,将失地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在吸纳就业扶持创业、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全部就业政策领域与城镇劳动者执行统一标准,实现了城乡就业政策的无缝对接。

政策调整后,全市800多万城乡居民实现了就业同城待遇,每年实际享受政策扶持的人员由5.4万人扩大到约10万人,增长60%以上。在全面建成城乡一体就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青岛市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多项政策,在适用期限、人员范围、补贴标准等方面,优于全省和全国其他同类城市,城乡劳动者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就业优惠政策。而就业政策的城乡一体化也为全体劳动者享受均等的、一体化的就业服务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平台升级:

打造城乡一体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腾笼换鸟\’步伐的推进,淘汰落后产业和老城区企业搬迁过程中将出现大量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需要跟进服务。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和全市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今后7年时间里将大量增加,加上处于高峰期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等公共服务需求数量将急剧增加。因此一些基础性工作必须提前做,做扎实。”在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纪敏看来,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效果的基础性工作中,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将政策落实到“人头”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关乎就业政策能否转变为老百姓“口袋里”的实惠的“神经末梢”。

基层平台有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通过强化和完善基层平台建设,可以有效畅通简政放权渠道,打造为民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职能下放、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基于此,2013年,市人社局按照省人社厅和青岛市政府有关工作精神,将人社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下沉,并以就业、培训资源整合为重点,在全市镇(街)、社区(村)推行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一次推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益尝试。

“以前想参加技能培训,得跑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市里,一个来回光路上就得俩小时。现在好了,想学啥先在村里报名,开班后培训机构带着实训工具把课堂搬到镇上,方便了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借助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通过联网一体化信息系统,11月,即墨市大信镇普东中心社区西孙唐庄村村民黄玉琴终于如愿以偿,就近参加了月嫂培训。

即墨的做法便是去年以来人社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下沉所结出的硕果之一。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去年,市人社局在全市规划建设了380余个新型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与已建成的10个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129个街道(镇)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200余个城市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一起,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三级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街道(镇)、社区(行政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成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0%,为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去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各区市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服务对象规模,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者。对于达到规范化标准的街道(镇)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平台,由市财政给予奖励。与此同时,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公共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城区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为老百姓家门口享受就业创等系列服务畅通了渠道。

服务提标:

34项就业服务不出社区(村)门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青岛市的基层平台在‘服务\’这个软件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纪敏表示,一些基层服务平台存在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基层群众对民生服务的需求,成了制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而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到基层就是“最后一千米”甚至“最后一百米”。如何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2013年,青岛市人社局出台《关于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向基层下沉的实施意见》,将群众日常业务需求量大的就业失业登记、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等4大类69项服务项目全部下放到街道(镇),并逐步向社区(村)延伸,健全人社服务的“神经末梢”功能。其中,涉及就业及人力资源服务项目34项,具体包括就业日常管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与鉴定、创业服务等。随着一系列就业服务下沉延伸,社区(村)居民在本社区(村)内就可享受到就近、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服务质量如何达标?根据《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通知》,青岛市对街道(乡镇)基层平台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范围界定、服务详细内容、业务办理所需材料、服务需存档资料、服务办理时限等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并要求各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参照市局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在区(市)范围内梳理编制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统一规范服务。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兼职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配备到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劳动者就业需求、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需求、技能培训需求、企业用工需求“四种需求”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和即时发布。届时,青岛市每个街道(镇)、每个社区分别至少配备2名、1名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的兼职工作人员。

将来,这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将围绕收集掌握“四种需求”信息,开展就业援助和需求对接“两大配置服务”,建立“4+2”基层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在实施就业援助中,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对辖区内每1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培训、政策三位一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就业援助电子台账,落实援助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乡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就业困难人员不挑不拣2个工作日内推荐上岗,对有创业需求且有创业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3个月内扶持开业。

数字建设:

科技手段助力智慧就业

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群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服务的效率、质量和便捷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2014年,市人社局建成了以市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基层三级服务平台为基点,融就业、人才、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为一体,覆盖市、区(市)、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四级服务平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将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培训求职需求、政策落实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网络管理平台,并覆盖市、区市、街道(镇)、中心社区(行政村),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化、信息化。

今年,市人社局在市南区、胶州市各选取了一个街道开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把社区的劳动力、岗位等就业管理服务元素统一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范畴,及时跟踪、动态管理、准确服务,探索“数字就业社区”服务新模式。

家住市南区徐州路的居民李女士今年5月办理了失业登记,并在八大湖街道进行了家政岗位求职需求登记,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利用联网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人选岗”配置,为她推荐了两个就业岗位,分别是八大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和中山路街道居家馨家政服务社。“我们当场电话核实岗位信息,确认有效后,打印配置成交单。同时,针对李大姐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培训专业,为她进行了‘人选班\’配置,把将要开班的家政培训课程信息一并告诉她,帮她实现了岗前培训,最终李大姐在八大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社实现了就业。”八大湖街道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把社区作为实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不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选择有条件的社区进行“数字就业社区”试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研究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熟后逐步在全市推开,推动青岛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即墨进口商品2015春季博览会将举行

□张晓帆李泽俊首届中国·即墨进口商品2015春季博览会,将于3月22日至23日在即墨小商品新城举办。据了解,今年4月中旬,海关将在即墨特设“保税仓库”,进入即墨的外国商品将享受“上海自贸区...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就业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